看到一微小说,说有一位老人,用毕生积蓄收藏一些古董。
不过老人的老伴儿去世得早,他辛辛苦苦抚养的孩子们,已经长大去了国外生活,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儿。
幸好老人身边还有一位学生,陪着他进进出出。
有人提醒他,现在有很多人是冲着老人的钱跟老人套近乎;儿女们也打电话来叮嘱,不要上了学生的骗。老人都乐呵呵地回他们:知道,我又不傻!
老人过世被宣读遗嘱时,儿女们与他学生都在,律师的话刚落,儿女们的脸色全变了,原来老人把他所有的收藏都留给了那学生。
他在遗嘱中这样描述:“我也知道,学生可能是为了贪图我的收藏,但在我苍茫的晚年,真的陪着我的只有他,就算我的孩子们爱我,说在嘴里、挂在心上,却不伸出手来,那真爱也成了假爱;我的学生就算是假的情对我,假了十几年,而且毫无怨言,那假的也是真的了!”
看到这儿,多少理解了些小说的标题——伸出手的爱!
老人真的傻吗?应该不是傻。他知道他得到的,是伸手触摸得到的爱与照顾,而不是几个越洋电话或是一沓没有温度的钞票,那些与他收藏的冷冰冰的古董一样,没有人味;真正的人味,是细水长流的陪伴。
那几个子女,其实也用不着变脸色,不能给出伸手之爱的时候,你就早已没有了“获得”的资格,那不如大方的承认,也感恩的接受吧,老人这样的安排,实际上再好不过了!
几个中年人喝酒的时候,讨论起孩子上学的事儿。
一个说,“砸锅卖铁也得让儿子去最好的学校,只要他读得进、肯学,哪怕是出国,我呀,也乐意供,儿子出息了,老子脸上也有光不是。”
一个说,“你呀!纯粹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我就乐意儿子在小地方读读书,以后就在身边工作,等将来有了他自己的孩子,我还能帮着看看。出息不出息,无所谓,只要平安就好。”
另外一个说,没看见咱们科的老王吗,儿子培养成才去了澳洲,成了澳洲女婿,一年都见不上一次,他对门儿的老李,一样大的儿子生了一对龙凤胎,天伦之乐啊、几代同堂啊,这些老王都眼馋的狠啊!……你们说,这培养才材了,飞了飞了,不等于白养了吗?”
好像每个人说的都有些道理,好像成了空巢老人,也是当初选择培养路线,注定可能发生的结果;既然当初愿意培养成材并可能远走高飞,那做父母的,岂有捆绑一起的道理。
脱离母体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想要如何生存发展,大概以后的孩子更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说了算;承载父辈殷切希望的一代,是高飞也好,是留守父母身边也好,都得先尊重他们自己;父母也不要过分依赖,心理上要试图早早适应剥离状态,孩子有孩子自己生活的空间。
如果非把上面几个意思扯上点关系,大概是想说,空巢的发生与否,也许在选择培养或支持孩子成才之路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预知,既然预知会有伸不出手的爱,那就不要抱怨养儿防老的古语是骗人的。
自己给自己独立的空间,也许就是松绑子女的空间;如果这段路途上,再遇上愿意伸出手的爱,也不要拒绝、防备,或是恶意揣测而躲避善良;古董、家产、钱财,这些统统都没有有效的陪伴来得更贴人心,更能慰藉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