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普遍的规律是什么?有人可能会回答是那些物理学定律。虽然我是一名理工科的学生,但我并不认同。我要说的是,世间最普遍的规律是一个哲学概念——“因果律”——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上溯其源,层层迭代,最终达到宇宙的开端。
像所有少年一样,我曾困惑于“人生的意义”。现在想一想这类问题是人类源远流长的“目的论”导致的坏习惯,相信树的存在是为我们做木材,相信鸟的存在是为我们歌唱;实际上他们并不一定有什么目的或意义,他们只是存在罢了。我们总是难以接受“我们的人生无意义”这个现实,努力找寻、赋予她意义。在这个找寻的过程中,年少的我曾经得到了一些自认为聪明的答案。得到这些答案的两年后,我在电影院观看了沃卓斯基兄弟的《云图》,回到家里后我找到完整版又看了一遍。因为这部电影完美地、诗意地、宏伟地表达了因果律的主题,我隐隐地感到受到认同,非常满足。于是这部电影成了我最喜欢的电影。
现在回想起来,他在技巧上并不能被称为“伟大”的电影,有人说“单纯就剪辑技巧来说,云图不如致命魔术;就‘回味悠长的小细节’来说,不如斯托克;就‘片段的紧密联系和因果循环’来说,不如动画永生之酒”。价值观上,尽管他糅合了几乎所有左派价值(自由、反压迫、同性之爱、种族平等),但呈现方式并不高明,显得过于急切、粗暴。不过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方式,是诗意的、因果的、哲学的,且带有东方的轮回色彩。
沃卓斯基兄弟是很喜欢展现“因果”的导演。他们最知名的三部作品《V字仇杀队》《黑客帝国》《云图》里都有相似的镜头。
在《V字仇杀队》里,在雨果.维文(这也是沃卓斯基的老朋友了,三部电影里都由他出演反派)饰演的V的最后计划酝酿完成时,已经察觉到真相却无力阻止的警察局长芬奇说了下面的一段话。与之配合的画面是整部电影里曾经出现过的、互相联系起来的事件中的标志性场景:从几百年前“火药阴谋”,到如今的专制政府上台过程中蓄意制造的恐怖事件,压迫与反抗,再到如今的混乱。
那段话是这样的:
“那里没剩什么了,但我在那里感觉很奇怪。”
“我突然有种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联系的。”
“就像我可以看见整个事件。”
“一长串的事件,可以追溯到远在拉克希尔之前。”
“我感觉好像可以看见发生过的一切。”
“和将要发生的一切。”
“就像一个完美的图案,展现在我的面前。”
“我意识到我们,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都被困在里面。”
(音乐是循环往复的交响乐)
在警察局长说话的时候,V推到了他的多米诺骨牌。因果关系编织成大网,事情不可避免地一件赶着一件发生,电影迎向最后的高潮。
当然,《V字仇杀队》是无政府主义作品,《黑客帝国》则是赛博朋克的代表作,在这两部作品里流露出的对因果律的哲学思考都只是导演顺便秀一下自己的价值观而已。而《云图》就不一样了,作为整部电影的主题之一(而且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云图里因果律的表现更直接。导演不惜用“大段独白”这种非常直接的手段来表达,即“星美的启示”:
“被看到才能称之为存在,因此只有通过别人的眼睛才能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生命的不朽本质在于我们的言语和行为的后果,他们不断地自我推动。”
“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世还是今生。每一桩恶行,每一次善举,都在未来轮回。”
并借政府官员之口点明:
因果与轮回的主题蕴含在电影的叙事结构里。电影一共有六个故事,分别是:
《亚当的航行日记》
《来自希德海姆庄园的信》
《半衰期——路易莎的第一个迷》
《卡文迪许的苦难经历》
《星美451的记录仪》
《思路刹路口及以后》
原著小说的结构是123456654321。电影当然不能照搬,这也是这本小说不好改编的原因之一。电影需要的是持续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剧组把每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细细地划分开,揉碎了混合在一起(在影片开头处都有各个故事的结局,这是一处小倒叙)。这样在电影的后半段观众接连不断地迎来六个故事的最精彩的部分。高潮迭起,创造了极好的观影体验。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混合方式一直在提醒着我们:这六个故事是有联系的。暗合星美的启示和影片的主旨。
电影的剪辑注重前后镜头之间的联系。关于这一点有很多例子:第二个故事里弗罗比舍演奏成功,获得老作曲家赏识时,钢琴的重音突变为打击乐的重音,画面跳到第三个故事开端的夜总会;第二个故事里弗罗比舍正在床上寻找《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的后半部,床渐变成第三个故事里宾馆里的床,老年的思科斯密斯在床的另一侧阅读,读的正是年轻时的弗罗比舍给他讲述“寻找日记”这件事时的信件;第二个故事里的配乐正是弗罗比舍与维维安合作的《永恒的轮回》(这个名字同样值得讨论),紧接着第三个故事里路易莎.雷在唱片店寻找这张唱片,配乐都不用换,因为唱片店正在播着这个曲子;第四个故事里卡文迪许喊出那句“我绝不会向暴力犯罪屈服”之后,镜头就给到第五个故事里,星美和张海柱一起看卡文迪许为自己美化后的那句台词“我绝不会像暴力犯罪屈服”;第五个故事里张海柱在逃亡时抱着星美在高空的铁桥上奔跑,下一个镜头就是黑人奥图瓦在桅杆上奔跑;第一个故事里大副瞄准奥图瓦准备将他射下来,下一个镜头就是政府的飞机从同一角度朝张海柱射击;张海柱炸开隧道从下水道逃亡,海水涌了进来,此时路易莎从被撞下大桥的、满是海水的车里苏醒…………这样的剪辑方式无一不提示着我们这些故事之间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六个故事的因果联系:
第一个故事——亚当写的日记被弗罗比舍阅读——第二个故事——弗罗比舍《永恒的轮回》被路易莎听到——第三个故事——哈维克的《半衰期:路易莎.雷之谜》被卡文迪许阅读——第四个故事——卡文迪许写的电影《卡文迪许的苦难经历》被星美观看——第五个故事——星美的启示是山谷人的信仰——第六个故事。
这就是“个体生命的后果”。我们的人生不是无意义的,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就算时间将印记泯灭,但其曾经产生的影响还是会存在、并永远存在下去——因为发生过就算发生过,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事实。而因为有“蝴蝶效应”的存在,我们的每一个举动可能都有其连锁反应。它们很可能最终作用于某个历史的关键点(关键人物或事件),从而影响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一个国王打仗前,貌似发现马蹄铁有问题,让马夫修理,结果马夫修理的时候一个钉子有问题。断了一枚钉子,就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就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就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就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就亡了一个国家……”
用这个故事(或按相似的时间顺序)解释蝴蝶效应很牵强,因为每一步都是小概率事件,他们都会发生的概率非常之小几乎为零;然而一枚钉子不一定以这样的方式影响历史,我们不妨尝试另一种视角,按时间顺序从后往前,以追本溯源的方式理解蝴蝶效应。
每个人回想自己的人生时,可能都会惊讶于这一点:自己在那些关键的时间点做出的那些、影响之后人生的选择,都是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外界影响下做出的——一名高中毕业生听了某个“小道消息”,报考了某所大学;一名大学生无意间看到某个设计精美的海报,进了某个社团;一位设计师无意中看到某个场景,想出了日后成为他招牌的设计图案;一位将军听信了某个幕僚的意见(实际上是幕僚某个细微的表情影响了将军的判断),采取了把军队引向死亡的行动……接下来他们有了不同的经历,认识了不同的人。接触了不同的理念,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果在某些关键点交汇,这些关键点铸造了伟人或恶魔。他可能是拿破仑,或为拿破仑效力的格鲁西将军的一名马虎的哨兵;他可能是但丁,或在某个黄昏引发但丁游历地狱的梦境的一封信;他可能是吴三桂,或者清军派来与他接头的人身上衣服的布料;他可能是希特勒,或是在奥地利某个商店前对希特勒恶言相向的犹太人。他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的任何行动、任何言语,都会通过某种不可思议的、混沌的因果影响后世(尤其在网络时代,这种影响更加普遍了)。此影响是好是坏并不由我们控制。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留下思想的载体。
电影中那些跨越时代的信物,都是这种思想的载体——日记、音乐、小说、电影、启示录。因为这些善的(在《云图》电影里这些概念等同于自由与反抗强权的精神)思想被文字或音乐或图像固定下来,流传后世。这就是我所说的因果律在电影里最诗意的体现。
另一个话题是关于轮回。“因果”这个概念在佛教里有轮回的涵义。细心的网友发现第六个故事里扎克里偷拿的妹夫亚当的宝石,正是第一个故事里亚当.尤因衣扣上被医生割下的宝石纽扣。这两个亚当也是同一人扮演的,这种“因果报应”的戏码在电影里还有很多。
关于宝石的这一处设计让人想起《无间道》里的一个细节(此处发现来自知乎@孙宇豪):
影片刚开始刘建明去买音响遇见陈永仁
刷卡的时候导演给了单子一个特写
注意右上角的时间
“2002年11月28日”
这是影片的开头
再来看影片的结尾
在陈永仁的墓碑上写着
“终于2002年11月27日”
尾首相连,无间地狱。
当然,《无间道》本身就有佛教的思想在,导演可以设置这样的彩蛋,在揭露出来后观众会大呼过瘾。而《云图》中设置这样的轮回,我觉得非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是画蛇添足的。简单的“因果报应”是在人们无法明确把握“因果律”时采用的一种简化:设置一个虚幻的“来生”,在这个“来生”里前世的因缘现世报。这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法。但《云图》已经通过六个故事中的联系实现了“因果律”的展现,再添加轮回的暗示显得多余,削弱了“因果律”的表达。当然,这是只是我自私的想法。可能导演觉得这种轮回感很让观众买账。只不过关于“轮回”的作品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近年来的日本动漫,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影、小说),但能展现“因果律”的电影,近年来只有这一部。(严格来说所有文艺作品都是在展现因果律的,只不过是没有把它当主题,也不可能意识到)
这些我所说的影片里关于“轮回”的暗示有:
一、扎克里的宝石(前文说过)
二、每个主角都有彗星胎记
三、同一演员不同角色之间“因果报应”的暗示。
四、弗罗比舍的毕生心血:曲名《永恒的轮回》。(影片的配乐本身也是循环往复的结构)
五、扎克里在看到先知人时的幻觉(他看到在另外几个故事里发生的事的片段)
六、作曲家维维安梦到第五个故事里的宋记餐厅
七、路易莎她在哪儿觉得听过《永恒的轮回》
八、科学家萨克斯的女朋友跟他讲过的因果报应的观点
…………………………
如前所诉,我觉得这些削弱了作品的力量。
回到开头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现在答案可能已经揭晓:人所创造的价值不会泯灭,而回与世界发生联系,以种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如果这个世界存在一个观察者(某种意义上的上帝),那么他就在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每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很明确;如果电影中的虚拟世界存在一个观察者,那么他就是坐在电影院荧幕前的观众们。六个故事,前后影响,因果延续。每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很明确。电影一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成了上帝。
被看到才能称之为存在
因此只有通过别人的眼睛才能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生命的不朽本质在于
我们的言语和行为的后果
他们不断地自我推动
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
从子宫到坟墓
我们同其他人紧紧相连
无论前世还是今生
每一桩恶行,每一次善举
都在未来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