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总是汪洋大海一般,时雨时晴。雨时有风,风里含泪;晴时带花,花中飘香。人们总说活得越久,心越僵硬,越复杂,可我却深深感到:越长大,心越纯粹,心开始变软。读书多了,可以发现更多细腻的美好,享受精致赋予的愉悦,自然也能看到深沉的邪恶,收到恶意带来的侵扰。鲁迅先生说过,读书人是幸运的,可以洞悉时局抓住机运,而读书人也是不幸的,他们会接触更多的黑暗。似乎任何事似乎都有得有失,读书也是。
幼时总对历史与诗词无感。那时的心是活泼的,简单的快乐是每天的目标,一切随心,受制于父母管教的是两只脚,心的跳动总是温热而有力的。心事越多时,也是渐渐发现历史厚度之时;无人倾诉时,也便是懂得诗词之美时。历史的厚度,厚在观赏与自己不同的人生。诗词之美,美在看到与自己想同的感悟。所有这些体悟,便是与之共鸣,只有与之共鸣,才是真正的理解。
大学第一次发现一个能够看得懂我一些的人,第一个说过我呆萌并且成熟的人,在有些人的评价中他确实不是个很好的形象,然而我觉得有些时候得用自己的感觉去相信一些事情,善与恶都应自己判断,真与假也该发自内心。
三观的力量在大学真是很容易领悟的时候,对于那些不喜欢的人与事,可以笑着相处,以前觉得这是不自然,现在也觉得,但更相信这是成熟。只是越到后面越话少,能不说话便不说话,少交集,少闹心。然而却也断不了交集,毕竟人是群居动物,这话说的一点也不错,我们虽都是孤独的,却也都追求交往与理解。
忽然觉得大学的谈恋爱与初高中很不相同。初高中多为心跳,大学则讲究合适,只是差不多,挺般配的,大学怎么着都得谈一场恋爱,所以便再一起了。或许这是大势所趋吧,不必责怪谁,只是越是这样便越渴望心跳。
室友常打闹着说:你长也不赖的,要求也不高,为什么就没有男朋友呢?其实我不觉得自己要求不高,万物都是永恒的吧。我对长相要求确实不高,但是我需要理解与懂得。偏偏我也知道,懂一个人谈何容易,否则俞伯牙摔琴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还在讲。更不用说他人,找到自己所爱亦不简单,这里的所爱不仅是人,也是事,是兴趣,是自己,是俗词一个,名曰初心。
如果说稳重是成熟,那么多些时候我更愿意幼稚,可以多些生气和活力,使生活不必僵硬。
你在人群外望着人群,我在人群中望着人外的你。我知道你渴望进去,却无人懂得我想离开。团体是有灵魂的,所以我所在的地方称作人群。我们需要陪伴,需要理解,陪伴可以带来片刻的笑声,理解是永久的温暖。但片刻的笑在焦躁压抑的人心中丝毫也不逊色于那片温暖。紧锁的人需要片刻的忘记,片刻的安愉可以用来支撑自己走下去,就似巴金《家》中的觉新,前一刻泪流,后一秒笑着打闹。我们在背靠着在火苗旁一起取暖,并时刻寻找别处的光热。不错,我是消极的,可是我有追求纯粹的美的强烈的心,我确实需要那没有理解的陪伴,可在光明来临之前,谁不是可怜的呢?并可爱着
因为复杂,所以纯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