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说着不要的恒宇说:“老师,我想试一试。”
已经记不起是星期几,课间铃声响起,课程结束,孩子们一窝疯地跑出教室,而我则转身走向办公室。没迈出教室两步,就被一只小手拽住了衣角。侧身回望,原来是:恒宇。心想:是有什么问题要问,还是在结节其它呢?此时,我不失礼貌地露出微笑,问道:“怎么啦,孩子?”恒宇轻轻左右摇晃着身子,拖着长音说道:“老师,我能不能当组长?”当一直爱说不要的恒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听错了。
还记得今年九月一日,为了化解大班额,2019级通过抽签,重新组成了9班了。大部分孩子,一脸茫然,背着书包走进原班级,被班主任通知:从今天起,你是九班的学生了。恒宇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他顺从地背起书包,走进九班,但他的各种表现,反映了他真实的想法:并不想从原班级被分走。孩子们的座位是按高矮个进行排列的,恒宇坐在第二排,他的同桌和他性格迥异,特别的活跃,尽管是上课,也约束不住他的小嘴巴。当然,恒宇的同桌很快就和新同学们成为了好朋友,而恒宇临近十月一放假前夕,就只认识了同桌这一位新同学,其他新同学都叫不出名字。一次,恒宇因被同学误会而闹情绪。班级许多“小记者”纷纷跑到我办公室向我报导:老师,老师,恒宇搬着凳子坐在楼道里,不进教室了。我闻讯赶到教室外的楼道,吃瓜的学生们围成一个圈,圈中央则是恒宇。恒宇低垂着头,腮鼓的圆圆的,见我来到跟前,他也没有要抬起头的意思,而是红着眼向上看着,想要诉说委屈,却似乎找不到倾诉对象。我让吃瓜的学生们回教室,带着恒宇朝办公室的方向走去,恒宇在办公室门口停住,什么话也不说,用停住的脚步抗拒着进办公室。见他不愿进,我也没强求,问他怎么了,为什么不愿进教室。
“不进。”
“以后上课,也不进教室了吗?”
“上课要进,得上课。”
好在恒宇是一位非常遵守规则的学生。顺势我继续问:“刚才为什么不愿意进教室呢?”
“没说话。”
“谁没说话。”
“我。”
“然后怎么了?”
“午休的时候,我没说话,纪律委员说我说话。”
“老师相信你上课不会乱说话的,你是觉得被误会了而心情不好,对吗?”
“嗯。”
“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跟好朋友倾诉。”
“没有朋友。”
“开学快一个月了,没交到朋友吗?”
“不想交朋友。”
“没有朋友,遇到开心或难过的事,就没有人可以分享呀,为什么不试一试交朋友呢?”
“不想试。不要交朋友。”
“那你难过的时候,没有朋友,怎么排解难过呢?”
恒宇的回答,是我没有想到的。他回答道:“喝水。”之后,跟恒宇罗列了一些交好朋友的小方法,都被他一一拒绝。为了让他更快地融入班级,我向其父母了解了一下他在家的表现。他父母向我描述的恒宇,和我认识的恒宇略有不同,在家一切表现都挺好。
沟通过后,让我更加确定了:恒宇是因为分班,才不想融入新的班级。于是决定让恒宇参与班级管理,让他担任小组长,一来他很负责,一定能认真督促本组同学学习,二来也能让他与同学说更多的话,促进了解。第二天,我将决定告诉了恒宇,没想到恒宇连想都没有想就回答道:“不要!”和我的预期答案完全不同。“你可以试一试,一天也可以。”我继续说道。“不想试。”恒宇回答。他的拒绝,让我还有很多鼓励他的话又再一次埋进心底。
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慢慢地,恒宇开始向我询问问题。每当他问,我总会耐心地答,也会在班里表扬他:恒宇不懂就问,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恒宇坚持读课外书,并能仿写文章,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恒宇书写工整,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
三个月过去了,恒宇脸上不常绷着了,时不时也会露出微笑。下课铃声响起,我刚走出办公室两步,就被一只小手拽住了衣角。恒宇拖着长音说道:“老师,我能不能当组长?我想试一试。”我笑着说:“当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