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秦军攻打赵国,占领杜阳。
二十八年(前287年)
1、
秦军攻打赵国,打下新垣、曲阳。
二十九年(前286年)
1、
司马错率秦军攻打魏国河内地区,魏国割让安邑求和,秦国归还魏国战俘。
2、
秦军在夏山击败韩国军队。
3、
宋国都城城墙拐角一个麻雀窝里,发现孵出了一只雏鹰。太史占卜说:“不得了!不得了!小鸟生大鸟!大吉大利,宋国必霸天下!”宋康王狂喜,马上行动,起兵先灭了小国滕国,又攻打薛国,向东打败齐国,占领了五座城市,向南攻打楚国,占领了三百里土地;向西打魏国,魏军也给他打败了。宋国突然发疯,大家都没防备,宋康王同时跟全世界作战,包括齐魏这样的大国,居然连战连胜,更加信心爆棚,对小鸟生大鸟的吉兆深信不疑,为了加速成就霸业,他“射天苔地”,人家是弯弓射大雕,他直接射天,表示天也没有他大;然后又用长鞭苔地,表示地也要臣服于他。然后,他把自己家宗庙社稷也拆毁,一把火烧了,表示威服鬼神。战天斗地,再扫除鬼神之后,他在宫中大摆筵席,做长夜之饮,他纵酒狂欢,让室内侍从高呼“万岁!”堂下的官员呼应“万岁!”门外的人再呼应“万岁!”然后全城百姓一起高呼“万岁!”
宋康王玩儿得太嗨了,天下人送他一个绰号叫“桀宋”,意思是他和夏朝的暴君桀一样昏暴,实际上他比夏桀混蛋一百倍。齐湣王起兵伐宋,宋国人一哄而散,没有一个替宋康王守城的。宋康王逃往魏国,死在温城。
宋国灭亡。
三十年(前285年)
1、
秦王与楚王在宛城会晤。
秦王与赵王在中阳会晤。
2、
秦国以蒙武为大将伐齐,打下九座城池。
3、
齐湣王灭了宋国,他也骄傲了,觉得霸天下的应该是他,于是全面开战,南侵楚国,西侵韩、赵、魏,准备吞并东周、西周,登基做天子。狐咺谏止,被斩首于檀衢,陈举直言,又杀之于东闾。
华杉说:
桀宋的故事,和齐湣王的骄狂,正应了之前李克对魏文侯说的著名对话——数胜必亡:
魏文侯问于李克:“吴国为什么会亡国呢?”李克说:“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怎么会亡国呢?“李克说:“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当桀宋骄傲不可一世的时候,他的人民,已经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作战了,甚至恨不得赶紧有别人来把他收了才好,他却毫不知道。现在齐湣王又走进了一样的套路,他还不知不觉。
这边齐湣王开始发昏,那边燕国却已经励精图治多年了。燕昭王日夜访求培养人才,不吝惜给他们高官厚禄,朝中人才济济,上下一心。当年和齐国的大仇,燕昭王可是一天也没忘,如今机会来了,于是和乐毅密谋伐齐。乐毅说:“齐国是个大国,而且之前齐桓公曾经称霸诸侯,余威还在,地大人多,咱们单独进攻,恐怕力有不足。大王如果一定想要伐齐,不如约赵国、楚国、魏国一起伐齐。”于是派乐毅出使赵国,别的使者出使楚国、魏国,并且托赵国再去联络秦国,承诺伐齐后的利益分配。诸侯各国早都已经对齐湣王的骄暴难以忍受了,一拍即合,争先恐后要和燕国一起伐齐。
三十一年(前284年)
1、
燕王全国动员,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国国尉斯离率师与韩、赵、魏三国军队会师。赵王将赵国相印授予乐毅。于是由乐毅统帅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齐。
齐湣王也全国动员,战于济西,齐军大败。秦、韩两国隔得远,土地跟他们没关系,乐毅请秦国、韩国两国军队分了战利品得胜还朝了,分配魏国军队去经略和魏国接壤的宋国土地,部署赵国军队去收取和韩国接壤的河间之地。然后独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北上,要灭了齐国。剧辛劝谏说:“齐大而燕小,如今咱们靠着诸侯联军,击破他的军队,应该及时攻取和我们接壤的边城,扩大地盘,这是长久的实利。现在放着这些能攻下的城池不攻,深入敌境,也不能把齐国怎么样,燕国得不到实利,还和齐国结怨太深,以后您一定会后悔呀!”
乐毅说:“齐王自以为功高盖世,又觉得自己的本事比手下人都大,有事不跟臣下商量,贤良的人都被他废黜了,身边全是阿谀奉承之徒,政令暴虐,百姓怨恨。如今主力部队崩溃,如果我们乘势攻打首都临淄,他的人民一定会反叛,他内部乱了,齐国就可以拿下!如果现在不抓住机会,等他悔悟自己的过失,痛改前非,开始体恤下属,安抚人民,他们又团结起来了,那就难搞了。”
于是大军深入,直取临淄。齐国果然大乱,失去章法,齐湣王直接就跑了,乐毅进入临淄城,把齐国宫廷宗庙的宝物、祭器,全都运回燕国。燕王亲自到济上劳军,赏赐将士们,并封乐毅为昌国君,派乐毅继续攻取齐国剩下的城镇。
齐王逃亡到卫国,卫国国君把正宫让给他住,供给他所需之物,自己称臣侍候他。但是呢,齐王还非常不逊,把卫君呼来喝去,真把自己当主人了。卫国人气愤不过,攻击他。他只好离开卫国,又先后投奔邹国、鲁国,但都放不下骄傲的架子,邹国、鲁国就闭关不让他进,于是到莒城去。
楚王派淖(nao)齿将兵救齐,齐王任命淖齿为齐国宰相。淖齿看了齐国这形势,产生了一个新想法,他想和燕国秘密结盟,瓜分齐国土地。于是逮捕齐王,数落他的罪状,问:“千乘、博昌之间,方圆数百里,天降血雨,衣服都被污染了,你可知道?”齐王说:“知道。”“赢邑、博邑之间,土地崩裂下陷,地底的泉水都露出来了,你可知道?”“知道。”“有人在宫门外大哭,到宫门口去看,找不到人,走开呢,又听到哭声,你可知道?”“知道。”淖齿说:“天雨血粘衣,是天警告你;地裂及泉,是地警告你,人哭宫门,是人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你,你却不知警醒,是不是该杀?”
于是在鼓里将齐王弑杀。
荀子评论说:
国家,是天下的利器和权势。得道者掌握国家,则大安乐、大尊荣,积众美之源,世间所有的好事、美事,全都归你!不得道的人掌握了国家呢,则是大危险,大负累,有还不如没有,到了极端情况,你就是想放弃王位,只做一个小老百姓,也得不到,一定要你死!齐湣王、宋康王,就是这个下场。
所以说,有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义立而王:
率领全国人民追求礼义,自己率先垂范,绝不违背礼义,就像孟子说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诚意正心,一切以仁义为标准,内心就像巨石一样坚固坚定。所任用的人,都是义士,所颁行的法律,都是义法。国家的理想,率领群臣去追求的,都是义志。这样,在下位的百姓,都以道义仰望于上,这国家的根基就奠定稳固了。基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所以说:以义立国,一日之间,就可显白于天下,商汤、周武王就是明证。这就是义立而王。
信立而霸:
德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义也没有都到位,但是,天下之理,纲纪要领,也大概有个规模,奖赏刑罚的标准,已经取信于天下,各方面的要点,臣下百姓们也都基本了解。政令发布之后,虽然有失败错误或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也依法行政,不会随时按自己的利益需要修改规则,欺骗人民。和别国契约盟誓也是一样,一旦承诺,不会发现对自己不利,就反悔背约。能做到这样,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来犯。这些基本标准达到了,盟国必然信赖他,就是处在偏僻的地方,也能威动天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就是明证。
权谋立而亡:
率领人民追求功利,不主张正义,维护信誉,惟利是求,对内欺压百姓,与民争利;对外呢,欺诈盟国,追求大利。“内不修正其所有,而常欲人之所有。”自己有的东西,不珍惜,不好好干,老惦记想得到别人的东西。这样一来,臣下百姓没有一个不以诈心来对付上面的。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上下分崩离析。敌国会轻视他,盟国会怀疑他,权谋日行,天天阴谋诡计,争权夺利,殚精竭虑,国家却走下危弱,甚至灭亡,齐湣王、薛公就是明证。
胡三省注:
薛公,指孟尝君。孟尝君死后,齐国与诸侯共灭薛。
齐湣王治理强大的齐国,不修礼义,不搞好政治教化的根本,不朝着统一天下的王道前进,而是连车接马,派人不断各国奔驰游说。当他强势的时候,南足以破楚,西足以拒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灭宋。可是,等到燕、赵起而攻之,就像摧枯拉朽一样,让他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永为后世讲恶人的反面教材。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由礼仪而由权谋。
义、信、权谋,这三者,是明主需要谨慎选择的,仁者必须搞明白的!懂得选择的人,可以制服别人;不懂得选择的人,就被别人制服。
华杉说:
任何事业,都一定是理想主义的,不是实用主义的。只有理想主义的事业,才能基业长青。义就是理想,是全天下共同的理想,而信就是道路,君王有信,人民才能在大道上走。
我们习惯了种种“智取某某”,而所谓“智取”,都是巧取豪夺,或者自作聪明。信义无需智取,都靠身体力行。义者,宜也,是大是大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需要权谋智力;信呢,是信誉,承诺的就照做,也不需要思虑衡量。所以王阳明说:“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减一分人欲,则多一分天理,这是何等简易,何等洒脱!”权谋思虑,总是因为有非分之想,就像荀子说的“内不修正其所有,而常欲人之所有。”自己的东西不认真努力,踏踏实实搞好,老惦记想谋取别人的。你只需要把自己搞好,商汤以七十里土地起家,周文王以一百里,但是,他们以义立国,代表了全天下人民的终极梦想,所以完成了王天下的大业。商朝享国六百年,周朝八百年。曹操是权谋之王,他自己说的:“任天下之智力。”但是,当他死后,他的后代智力就玩不过司马懿。你既然是任天下之智力,天下之智力也跟着智力最高的走,这就是轮回。
不可任其私智,但求天下公义。
这就是基本原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