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脑的底层原理:心智模式四大支柱
节能:有一句话说:“我们为了不思考,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任何事物,如果能了解它的底层原理,也就能够更好地应用它,大脑也不例外。
从底层来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懒惰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时时刻刻都在计算: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支出,做最多的事情。用大白话来讲就是两上字:省力。以节省更多的能量和资源,确保我们能更好地趋利避害。
稳定:拖累成长脚步的元凶。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一切都充满兴趣;但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变得封闭、固执,对变化充满恐惧,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打转。
1、预设立场:我们的行为和认知往往会为我们预设下一个个立场,让我们带着立场去获取信息;
2、证实偏见:在预设立场的基础上,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跟立场一致的信息,忽略不一致的信息,从而强化我们的立场。
3、合理化:一旦我们接触到不一致的信息,我们也会倾向于把它往一致的方向解释,尽可能强化我们的立场。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一旦你持有某个立场,带着立场去看待问题,很可能就再也没办法从中走出来了,因为你的一切行为,都在把你推向这个立场的更深处。这就是认知一致性的陷阱。对大脑来说,承认“我错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只要不是非常紧迫、无可辩驳的情况,大脑会尽一切努力避免这个结果。希望一切是确定的、已知的、可控的,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维护现有的心智秩序。
预测:喂给大脑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
当我们接触到新信息时,大脑会根据已有的心智模型对未来进行推断,“预测”我们可能会遭遇什么,需要做出什么反应,可能会引发什么后果。
成长就是不断地把“费力”的事情,变得不再费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一切和赤和信息输入都是在训练大脑。你希望你的大脑变成什么样子,就可以往对应的方向训练它。让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完善自己,我们的一切信息输入和行动输出,都是对它的一种训练,把它往对应的方向一步步推动。
反馈:让你停不下来的甜蜜陷阱。
一个良性的成长过程是什么呢?是先给自己设置一个小目标,通过行动去完成它,获得奖励;然后再稍微提高目标,让自己付出更多的行动去攻克它.....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获得成长。
每一次通过付出行动获得奖励,大脑就会把“付出行动”这件事情打上一个标记,并在下一次行动之前,提升我们的多巴胺水平,为我们预支动力,让我们能面对更大的困难。让获得奖励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行动,为我们提供动力,让我们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应当做的。
二、掌控情绪:如何与情绪做朋友
大脑是“用进废退”的。要锻炼前额叶,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使用它:
1、一个方法是不要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多走出去,获得更丰富的经历。新鲜的场景和经历是激活前额叶的有效方式,可以强化大脑做出判断和计划的能力;
2、另一个方法是多去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这同样可以激活前额叶,锻炼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你的情绪和解、掌控自己大脑的有效方式:“平静地听取情绪的警告和意见,然后告诉它‘我知道了,你退下吧’。”牢记这八个字和情绪做朋友。
决策的权力永远在你自己手上。情绪可以为你提供建议和参考,但不能替代你去做出判断和行动,最终的决策者应该是你自己的理性。
三、自我驱动: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
一件事情,大脑从中感受到乐趣,就会倾向于去做;从中感受到痛苦,就会倾向于逃避----这是我们的本能。从这个角度上讲,自律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与自己的大脑相对抗,凡事都逆着它的本能来,其实是没有用的,这只会使你不断停留在内耗中,不断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事实上,能够长期坚持良好习惯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通过逼迫自己来做到自律,而是因势利导,引导自己的大脑按照正确的计划和方向去行动。推动他们的不是“我必须如何”的自律,而是“我可以做到什么”的自驱。
好的习惯永远都是不需要刻意去坚持,更不需要虚无缥缈的自律---我们应该让习惯来适应我们,而不是我们去适应它。
要想实现有效的改变,需要用主动的“自驱”来代替被迫的“自律”。
四、果断行动:如何摆脱懒惰、拖延和畏难
面对碎片时间最好的利用方式,不是阅读,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到特别有力的“不去做” 的理由,那么就优先选择去做。不妨把这句话当成一个信条,用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判断。可以把它记在便签上,通过反复阅读,提醒自己去行动。
行动,也是开启自己正反馈循环的第一步。很多时候,只有行动了你才会发现:原来我所恐惧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先前对它的猜测、担扰和焦虑,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请记住一个简单的道理:当你真正去做事的时候,是感觉不到恐惧的。你会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拆解它,应对它,消除它,最终获得反馈和成长。
唯有行动,才是改变一切的良方。坚持去做长期的事情,就是把长期耕耘的事情变得好玩,从思考和成长中获得乐趣。
五、高效学习:如何打造终身受用的学习系统
一切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增进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指导我们的行动。换句话说:“只有能够落实到实践中,能够用起来的知识,才是有意义。无法用起来的知识,囤积在笔记里、记忆里,最终都会慢慢蒙尘,成为被遗忘在仓库里的陈旧累赘。
如果一本书是你不感兴趣的,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读;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你只对一部分感兴趣,那么只读这一部分即可;同时读好几本书,或者把一本书读一半放回去、再读别的书,这些都是可行的做法。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一切外在的信息,最终都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记忆是思考的痕迹。我们不是因为强行让自己去记住一个知识点而把它记住,而是因为对它进行了思考,通过这种思考的过程,才能够真正把它牢牢记在脑海中。
生活不是考试,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更适合自己”的答案。
六、深度思考: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
长期使用一个方法去解决问题,你就会养成对这个方法的依赖,从而忽略其它的路径;长期采取某个岗位、某项技能上,你就会牢牢地被它困住,难以适应离开它的状态;长期采取某种模式去生活和工作,你就会习惯于这种模式,从而无法想象其它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什么呢?你的心智世界固化了,停留在一个小小的、局部的碎片里,再也无法拓展和生长。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里,最可怕的不是外部世界的变化,也不是冲击,而是心智世界固化了,维持现状,不再生长。
在经验心态中,把一切挑战和困难,都看作一个提升经验值的机会。不要去过度关注“我是否会失败”,而是更多地关注“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无论是读书、听课,还是在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经验,时时刻刻在内心反刍,多问问自己。让自己复述获取到的信息,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七、积极创造:如何找到立身之本
如何回答存在性焦虑呢?一个经典的回答是: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可以为它赋予一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