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公交车上碰到一对母女,小女生很乖巧地坐着,妈妈站在过道,专注地划手机。
我女儿处于话痨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积极地给她回应。我注意到对面乖巧的女生看着我们俩互动,我女儿主动搭讪小姐姐。
小姐姐害羞,不知如何反应,看一眼她妈妈,叫了声:“妈妈!”她妈妈烦躁地说了声:“坐好,别乱动!”小女孩马上安静了。妈妈沉迷手机世界,而小女孩规规矩矩坐好,眼神渴望着妈妈回应,却不敢表露。
放下手机,回应孩子,大概率需要几分钟时间。
看着这对母女,脑里蹦出一个想法,陪着和陪伴是两个概念。
一、陪着不等于陪伴。
惟你欢颜笑语,伴我漫漫长途有所依。
陪伴孩子需要心灵交流。
前几天听樊登读书,他与李小萌谈话中谈到:撕掉留守儿童可怜的标签。为什么呢?李小萌说,她因为采访跑到山区去,注意到到一个孩子,她凑过去跟他聊天。
她问小孩: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你会不会也觉得自己可怜?他说不。每一个假期,他爸爸妈妈都把他从老家接到上海,他们工作的地方,用休息日带他去看上海什么样,参观上海的博物馆、一起拍照。
她继续问孩子:你想让他们辞掉工作回来陪你吗?他说不,我爸爸说了,我们各自努力,他们负责挣钱,我负责好好学习。
李小萌说:小孩心里没有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所谓的陪伴和养育,不是说分分钟揪在身边,而是心理上觉得他重视我、他爱我。
父母不在身边,利用假期真心陪伴孩子,孩子身心依然健康成长;相反,如果父母人只是陪着,没回应孩子,却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二、如何做到链接感的陪伴?
知乎文章有句话:一个孩子并不需要时时刻刻跟父母黏在一起,他只需要一种确定感:「父母是跟我在一起的」。
陈英和的《发展心理学》说到依恋是一种心理学,它是个体与重要他人间通过亲密互动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或联结。孩子一旦形成良好的依恋状态,他可以很自如离开父母亲,自信地出发探索新环境。
你肯定不满地说:“上班很累,下班还要陪孩子。我给他一个动画片,我陪着他不就行了?”差别就在于你和他有没有链接感,交流思想。
如何做到有连接感交流?邀请孩子聊天,告诉他真实感受。
今天我工作很累,你可以陪我聊一会吗?
你今天做了什么事情?需要我跟你分析分析?
今天吃到什么好吃的?可以跟我分享一下吗?
我现在很忙,忙什么呢!向孩子解释原因。
今天我情绪不好,向你发脾气,我向你道歉,我可以抱抱你吗?(灾后重建)
陪伴不需要一起做什么高大上事情,或许只需要简简单单几句话,把孩子当做朋友来聊天。你肯定会说,孩子这么小,能懂吗?
我记得我女儿刚开学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奶粉这么贵肯定有原因,现在小孩都很聪明,肯定理解我们跟他说的话。”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孩子最需要的, 你会感叹孩子成长是如此之快,别让手机带走你孩子唯一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