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有人在我的桌上落下一本书,是陆小曼写的《随着日子往前走》。关于陆小曼,知她画得一笔好画,曾师出刘海粟这样的大家,并且还精通翻译;更众所周知的她是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倾心追逐的一代名媛。
只是不知道她也坐下来写书,于是便随手翻阅起来,而一读之下竟觉得别有一番味道,在书的一开头便有这样一段:“这个世界没有不带伤的人,但人在任何时候真正疗愈自己的唯有自己,不抱怨、尽量担待,不怕孤单,努力沉淀……”
说实话,这些话语的情感基调似乎与脑海中曾经的陆小曼不大一样,在徐志摩一生遇到的三个女人中陆小曼似乎“最乏人缘”,她既没有张幼仪的传统贤淑,更不及林徽因的清醒智慧,关于她的传言大部分都是她的奢侈与挥霍,其艳名甚大于才名。
现在的我正值假期,平时除了附近的菜场和小超市几乎也不出门,在家无事忽然又想起了这本书来,那个表面上挥霍谈笑,实则内心黯然的女子,直到她遇到了徐志摩,用她的话说就是那个两眼有着神辉的人。
其实他二人,为着一份双向地奔赴亦付出了很大代价,陆小曼的家人和徐志摩的家人直到他们二人正式结婚了心里认可的还是之前的女婿和儿媳。
所以爱有时它也是苦的,尤其是不被双方老人祝福的结合,而且很多时候爱的苦往往甚于不爱。比如说陆小曼她若不爱徐志摩,压根就不爱的话,只安心地做着她少将夫人的日子不香吗?
其实自古以来爱情就很难只是两个人的事,它至少是两个家庭的事,若两人在认识之前已是围城中人,非要硬闯出来势必裹挟着一群人的恩恩怨怨,是一种不爱伤自己,义无反顾去爱又要伤及他人的业力牵扯。
在陆小曼的文字里,我看到了她和徐志摩两个孩子一样的人,为了彼此的这份爱情甘愿被大多数人所指、所不理解,只他们二人独自在自己的小窝里郎情妾意,虽苦犹甜。他们各自还写一本日记,写完了交换着来看,单就这一份心思已够今天的我们羡慕。
此外,徐志摩一直希望她也能成为一个提笔写文的女子,但因为不是自己的所长陆小曼总是写不了几行不是头昏就是心跳,而这时徐志摩总半是无奈又半是宠溺地说:“好了,好了,太太我真拿你没有办法,快躺下吧,回头又要头痛了。”这些文字又令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徐志摩,而不只是一个诗人的标签。
如果说林徽因像宝钗,是一枚幽香淡淡的“冷香丸”;那陆小曼则如黛玉,身体孱弱又倔强高傲,时刻为着的也是自己的心。
后来当我读至她的《哭摩》、以及《遗文编就答君心》这两篇,忽而有些明白为何彼时的徐志摩那样为她义无反顾了。陆小曼在诗人逝后,又逢战乱的时局下,纵是自己病得浑浑噩噩,仍是尽了全部心力收集齐了徐志摩的文稿,并熬过八年抗战对稿件去向的追踪,一直再到耐心等到它的出版。
为着昔日的爱人做些什么心里才能觉得快乐与无憾,这是真正爱过的人才能办到的,最终她到底如徐志摩所期盼的拿起了笔,从一个多用打牌听戏打发时间的陆小曼,变成了一个可以闭门独处、拿起笔静静书写哀与痛的人。
传言她的前夫王庚在徐志摩离世后还曾几次表明愿意复合,但陆小曼都没有回头。我觉得这里面更又说明了她的一份真,即她当年选择离开前夫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权衡利弊,纵是风吹雨打花落去依然不悔的一份真实,这一点很让人钦佩。
此外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也是一种哲理,它适合于每一个人,随着日子慢慢走、慢慢熬,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谁又不是唯如此才能渡过自己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