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无所排拒,也无所贪慕,完全与道义并肩而行,就行了。”
【解读】
适(dí):意为专主、依从。
莫(mu):同慕义。
这章主要是讲孔子提醒我们,作为一个君子,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
判断一件事情是对还是有错,一切都要取决于事情本身是否符合道义,也要取决于当下的具体情况。
历史上弦高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秦穆公派孟盟率军袭击郑国。秦军越过东周国向东行动时,被郑国商人弦高、蹇他发现了。
弦高和蹇他商量说:“看秦军的势头,八成是打算袭击我们郑国。凡是要偷袭别人,一定是趁人没有防备。如果我们表示知道了他们的意图,他们一定不敢前进。”
于是,弦高便假托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带着12头牛到秦军中去慰问。
秦军的三个将军互相商量道:“大凡偷袭都是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郑国已经发觉了,准备一定很充分,如果我们继续前进,不会取得任何成果。”便率大军往回返。半路上被晋国拦截,在崤山几乎全军覆没。
郑国国君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以保全国家的大功重赏弦高,被弦高拒绝了。他说:“因为欺骗而得到赏赐,郑国的信誉就会受损;要是国家没有了信誉,风气就败坏了。为了奖赏一个人而败坏国家的风气,讲仁德的人不会这样做;由于违背信誉而被奖励,重道义的人不会接受。”最后弦高带着他的伙计们迁居到东方边远夷人居住的地区,终身都没有回来。
其实,我们知道弦高虽然做了欺骗秦国的事,但最终却保全了自己的国家,实则大义。就像孟子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但君子处世以义为准则。弦高面前摆着两样东西,一样是利益——国家对他的酬谢;一样是道义——国家的风气。二者格格不入,因为他是凭着欺诈立的功,如果他接受赏赐,就意味着国家赞许不道德的行为,这实际上是为国民树立一个坏榜样,所以,弦高拒绝了利益,远走他乡,把自己像个罪人似的流放了。
弦高是真正值得我们钦佩的君子!
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凡事没有绝对的对错,判断标准只要符合道义就好。比如,一个朋友向你借钱要盖房子,你本来想借给他的,但听说他盖房子的目的是为了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你就不借给他了。
如果单从借钱这个角度来说,你似乎不够讲朋友情义,但如果从不借钱是因为想阻止他干坏事本身来看,你又是符合道义的。
还有就是,比如有些话,我跟张三可以这么说,但和李四就不能这么讲,因为两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对待的方式就得变通。如果一味从诚实的角度出发,许多事情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所以“义”这个字,还有“宜”的意思,就是适宜。
其实在孔子的心中,“义”就是合乎道,利于仁。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个标准,去为人处世,应该就不会犯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