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妈妈,家有2个男孩,双胞胎,坐标浙江。从去年孩子们入学以来,每日接、送、辅导功课,我已经数不清发了多少次火,扔过几回书了。
孩子们读的小学是本市数一数二的名校,在我们城市,民办教育远没有隔壁省城杭州那么强势和流行,大家的首选还是口碑良好的公立学校。因为家里房子所在的学区不理想,所以在娃读幼儿园前,另外买了一处双学区房(小学+初中),把户口迁了过去,大事落定。
一年级在紧张与期待中开始了,2个孩子被分在了相邻的2个班,语文老师由各自的班主任兼任,数学老师是同一位,英语老师也是同一位。去年入学时,语文教材的顺序还略做了调整,第一课不再是汉语拼音,而是汉字:天、地、人。不过这对于我家2个没有基础的孩子来说,似乎影响不大。
入学前几个月,家长、孩子们交流的圈子都局限在原幼儿园的同学之间。我经常去接送,渐渐地就认识了不少也每天来学校的家长们,同桌、前后桌都是最先熟悉的。
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过得不一样。两个班作业量不同,哥哥班作业多,动作又慢,一年级每天晚上做作业简直是灾难。弟弟就很轻松,作业少不说,他接受能力强,现阶段的学习对于他还是轻松的。
对于课外练习这一块,当时的我完全是排斥的。在原幼儿园微信群里,有家长晒了给娃买的几本黄冈的辅导书。看到之后我不禁诧异,这种打开方式是否正确,有没有必要开始题海战术……
一年级就这样浑浑噩噩、稀里糊涂一步一步走下去了。班级群里家长大多都持这种态度:低年级是培养一个习惯的过程,不要过早把一些负担加到孩子身上。虽说现在学校提倡素质教育,但今后升学还是需要考试,用分数说话的,所以这就自相矛盾了,而家长们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呢。
说回学习。一上的数学基本以2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每天的数学作业非常少——一页口算。老师循序渐进地让家长给孩子制作名片大小的口算卡片,上面只写等号左边的算式,但读卡片的时候要把答案读出来。每天读,熟练以后再计时。弟弟读口算卡片非常流畅,答案基本脱口而出。哥哥就很慢,错误也很多。为此我没少发过火。特别是前几次计时,哥哥一紧张错误就更加多了,这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慢慢地熟练了,错误率也就少了。后来几次的口算达标(5分钟100题),正确率还是哥哥高,一次在学校碰到孩子们的数学老师,老师还夸哥哥,做了几次的口算达标,一题都没有错过。反倒是一直被我认为聪明的弟弟,经常会出现一两题的错误。一直到现在二年级了,九九乘法表已经学完,兄弟俩还是和一年级一样,弟弟学得快,哥哥准确率高。连续两天100题5分钟乘法检测,弟弟都错了1题。老师发在QQ群里的口算检测卷,让家长在家给孩子们做,弟弟依然能给你来一题4×6=36,而且每张能错得不重样……
在我的印象中整个一年级数学都没考过几回,有时候放学时娃会那来一张数学试卷让我签字,告诉我:妈妈,今天数学考试了,给我签个字。老师会在群里通报考试的大概情况,最高分会点名表扬。不为别的,只是让家长清楚自己孩子在班级中的位置,不让孩子掉队。期末时会由老师根据孩子的成绩综合加权评选出10个数学小明星,没有意外,没有我们家的份。
二年级的国庆假期前,数学老师在班级群里和家长交流孩子们的情况,场面一度像新闻发布会,家长问老师答。当时老师提到一点: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去接触一些“趣味数学”类的题目。马上有家长问,有没有类似的参考书,数学老师没有说具体的参考书,她说这类题目,就是一般参考书或者习题卷最后一题,让孩子慢慢接触这类题目,对以后的学习有好处。我当时听了之后没往心里去,觉得自家的两个娃不属于那种“学有余力”的孩子。这之后有一次单元考,哥哥考得不怎么好,我就给数学老师打了个电话,更多地了解了一些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学习。老师说,哥哥计算能力比弟弟强,但是思维弱,就需要着重训练思维,让我去买一些参考用书,把每张试卷和习题的最后一题找出来给哥哥做。这种题目在有些书本里叫“趣味数学”,有些是“解决问题”,也有叫“聪明题”的。不用多做,每天一题,有空就做,细水长流持之以恒。而弟弟计算弱,没有捷径,只有练习、练习、练习……可以辅之“错一罚十”的方法。我第二天就去书店找参考书了,因为网上买的书不能知道内页的内容,所以我首选还是去书店买。
新一轮的虐娃道路就这样开启了。这时我才发现一年级似乎浪费了不少时间。这之后我每天打鸡血似的给哥哥做题,题量不多,每天一题。他起初并不是很愿意,因为这些题目他都不会,有时候题目意思都不能搞懂,需要我反复画图、讲解才能才行,甚至于第二天回过来再看这道题目,又不懂了。这时我的心情可谓down到极点……而一样的题目交给弟弟,他又是一遍过,后来我就去书店买了奥数的参考书给他做。但是弟弟那边的口算,却是做了错错了再做,有一天我看得实在火大,就打了他几下屁股以示惩戒,可还是照样错!
语文上最让我抓狂的是写字,他们用HB的铅笔在老师的教导下一笔一画写“天、地、人……”,一段时间以后,不少孩子的汉字写得堪比印刷体,干净、规范、漂亮还有笔锋。我家2个娃写的汉字,不仅歪歪扭扭,本子上还脏兮兮,堪为反面案例表率。到一上快期末的时候,弟弟的字总算进步了,抄写本上的双五星也多了。可是哥哥的字,一直到现在还是好不起来。
对于语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在拼音学完之后,哥哥班的语文老师就布置阅读作业了,一开始是有推荐版本的,因为孩子们识字量还不大,又刚学好拼音,老师就推荐了几本带拼音的读物,另外还有国学经典,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两本国学经典,看过的书也有很多了。阅读刚开始是最痛苦的,幼儿园时期都是绘本,家长读起来可能不费力,现在突然要读“大部头”了,而孩子们还没有能力自主阅读,所以每天都是我和老公读,他们坐在两边听每天读40多页,到最后真是口干舌燥,非常累。有时候一天工作下来真的非常累,可是晚饭后照样还要“读书”。一年级寒、暑假的阅读任务也都是靠这么坚持过来的,现在想想,我和他爸真是不容易,读了那么多的书。这个习惯一直到二年级才改掉。
二年级伊始,学校要求学生将每天所读的书和进度登记在固定的本子上,每周一上交。并给每个年段开了一份参考的阅读书单。我和他爸也渐渐放手,让他们自己看书了。很快,他们就能自主阅读了。其实在之前那么多年的亲子阅读阶段,弟弟已经认识了不少字,就是一直有依赖思想,让我们读,自己读之后,我发现他们阅读速度很快,《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哥哥每天40分钟,看了5个晚上,弟弟阅读《穿堂风》只用了2个晚上。我一度怀疑他们囫囵吞枣,在他们站在书架上寻找下一本书籍时,我会询问上一本书讲了上门故事啊,妈妈没看过,也很想知道。自然,他们的回答并不是很令我满意。哥哥会说:啊,我忘记了。有时候在我的引导下,他也会说:哦,我想起来了,鲁冰逊后来怎么怎么了……
最头痛的一件事情就是写读后感,一次老师布置了一本书的读后感,弟弟一脸茫然地问我:什么是读后感啊,我不懂。我给他吧啦吧啦讲了一通之后让他自己写,半个小时以后我去看他写的东西,哎,不忍直视。没法了,就让他爸在网上找了一篇读后感的范文,读给他听,最后终于坑坑洼洼地写了一篇鸡汤文的主旋律读后感。周记也是,每周末的周记真的是一座大山,草稿、修改、誊写,差不多要一个下午加晚上的时间。同班的不少孩子都能洋洋洒洒写一大篇甚至发表在报纸上时,我家的娃还抓耳挠腮憋不出完整的一句话。周记的草稿就像车祸现场,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我都不知如何拼接起来。
我以前一直以为只要书看得多,自然而然就能输出,就会写了,原来还是想得太简单了,还是要多练才行。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寒假了,二年级也过了一半,而我的陪读才走了万里长征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