挩窗牛屎魟 戴紙橐仔開店窗
回忆小时候的“乜吃”(零食),总是绕不开“鸡膏糖敲”(麦芽膏糖饴)。盖因当年有一批肩挑糖担,在古城里走街串巷“卖鸡膏”的小贩,给我们回不去的童年带来甜蜜的满足。《诗经·大雅·绵》:“堇茶如饴”。铛铛的小锣声,也许就是“甜糖”与“鸡毛换糖”的叙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使在“姓无还是姓资”、“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等运动形势下,小商贩仍然在悄悄地活动着。这就是经济规律方面:社会的需求,为满足或解决供需矛盾而形成了市,交易场所即为场,无疑,先因为有了市而后便有了场。哈哈,咱们这里可不探讨“先鸡后蛋”“先蛋后鸡”此类生命与宇宙起源“深奥加高大上”的问题。
特定的年代,古城里当年流传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斗句”俚语,也有人说这仅仅能称得上是“臭口白”(侃笑或奚落的流行语)。但是我想,如今还有多少人能记得?今天说一说小的时候懵懵懂懂,跟风人云亦云,其中一句谑戏吟唱于古城街巷的“流行语”(当然时至今日也不见得不懵懂了),这句话叫“捝窗牛屎魟,戴纸橐仔开店窗”。
为了叙述的方便,把这句当年的流行语给予分拆开来。什么是牛屎,不起眼又难看加大大坨的定义,不过鲜花倒是经常会主动找它结对子。魟,当然是魟鱼,这里指的是多宝鱼,其貌不扬的水中精灵,怎么会冠上“牛屎”的雅号,还搭伙成了“牛屎魟”呢?
那时候,家乡海岛主业渔耕,渔民们所捕捞的海产品十分丰富,魟鱼的科属品种鱼繁多,“魟仔鱼”普遍的被认同为是较低端的种类。物以稀为贵,因滥而贱。人们便将其混同与杂鱼海产,一同倾倒入鱼礐(槽穴)里,经盐腌发酵烈日暴晒,用于制作佐料“香膎汁”(鱼露)。
一口气说完了“牛屎魟”,先大口喘喘。
接下我们再说纸橐仔[choa2-lok-a2],一般指用较厚的纸质折成三角锥形状的小纸袋,计划经济时代在商店柜台等经营场所常见,销售人员提前折好纸橐仔,用于销售时包装散装食品物品。后来不知哪位“大神”极富创造性,把它精装改良,最终演变成同形状大号的高顶尖帽子,升级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当游街示众或批斗某些“坏人”时,将对应书写有姓名或罪状文字的纸橐仔,罩橐(动词扣戴)在其头上,同时再在脖子挂个牌子,这二者组合形成“绝佳配套”,是必备的威慑惩具之一。现如今仅在影视作品中偶然得以展现观赏,幸得民间早已绝迹。
那么重点来了,捝窗、店窗又是什么呢?
先讲专用词“捝窗”[thuah-thang],乡腔闽南语指眼疾斜视,岛上乡村也有称“鸟吓”(音)。早年生产生活物资匮乏,小商小贩以家为店经营,起早贪黑。一般逐片挩开和合拢窗扇木枋,做为每天起始经营和打烊歇业的标志。因此这里说的捝窗,不单指斜视眼疾,同音意为捝开店窗的木枋,开门纳客,泛指开店经营。
“捝窗牛屎魟,戴纸橐仔开店窗”。那些年,孩童们的稚嫩的声音在古城里吟唱回响。如何释义这句当年的“流行语”呢?在特殊年代里,没眼光或认不清社会形势,偷偷地从事私人个体经营,是不被允许的,一不小心便会成为“割尾巴”的典型,高尖的纸槖仔,也许将随时为你伺候着……
如今,当我们沿古城古街漫步,随处可见老店铺沿街鳞次栉比,游客们冲着“古早味”“老字号”“纯手工”纷至沓来,淘选心怡的古城特色伴手礼。和谐年代,“店窗”小铺客盈满门,生意兴隆。
2018/09/17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