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工作时,老婆就极力推荐这部电影,说是今年唯一一部好看的电影,当时简单浏览了一下相关信息,只是奇怪为什么像我老婆——一个从小在上海出生成长的都市女性,会对这种土得掉渣的电影感兴趣。回上海后利用在酒店隔离的时间看了一遍,到最后就是一种百感交集、欲哭无泪的感觉,当时已是凌晨一点多了,但毫无睡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一口气写了十几页的随笔。当时想着找时间再仔细观看一遍,然后认认真真重写一篇观后感,可惜没过两天,影片已全网下架!
一部小投资的文艺片,能够取得过亿票房,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本身就是个现象级的现象、非常值得思考。而它的下架,显然是撩拨到了当下社会某条敏感的神经,更加证明了它的深刻性、洞穿力,这些显然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还是留待所谓的专家学者们去探讨吧。我个人认为,大字不识、土得掉渣的马有铁可以成为许多人的老师,学习他,可以治疗许多的现代病、城市病。学习他什么呢?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影片主人公马有铁是个地地道道、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基本游离于现代社会之外,用着和前年以前的农具,干着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干的活计。他对待土地,庄稼,驴、鸡、猪所有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生产生活资料,始终怀有一种庄敬的态度,全心全意侍奉着他们,这完全是他作为一个农民,生命中的本能。从影片一开始,他打驴后又喂驴吃苞米,到他在楼房里接受采访时,念念不忘上楼以后,驴啊、猪啊、鸡啊该怎么办,就能看出,天地赏赐给他的东西,都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尤其是电影对那窝燕子的刻画,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燕子并不能给马有铁带来食物、改善他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他在搬到自己亲手盖起的新房时,在他面对推土机冰冷的铲车时,他放不下燕子,怕它们找不到家,细心地把燕窝安放在新房屋檐下。一位农民对待生灵,像是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人和动物——无论是豢养的还是野生的,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命运与共的。这样一个细节,对于急着拿拆迁补助的乡民而言,都开铲车的工人而言,对于那些已经融入工业文明的大多数中国人——无论是老城里人还是新城里人而言,也许都是微不足道、无关轻重的。无数教授、专家、官员坐在空调房里,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优秀思想,畅谈着任何自然和谐共处之道。马有铁根本说不出这些道理,但是他,才是这些理念、文化真正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不管他是不是意识到这一点。
第二,人应该如何和别人相处?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中,马有铁无疑是最卑微、最底层的一个生命存在。即使在他生活的这样一个贫穷、偏远而且日渐凋敝的小村子里,他也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略、遗忘的人物。整个故事的开始,是他的三哥为了自己儿子能够成家,为了把他这个包袱甩出去,才有了和桂英相亲的开端。他结婚的时候,连个婚礼也没有人帮他操持;他侄子结婚的时候,他的亲哥哥竟然连婚礼都不让他参加,只是事后拿了些残羹冷炙给他,而且还是为以他的名义买安置房。就是这么一个卑微到像尘土一样的小人物,身上却闪耀着善良、纯朴、利他的人性光辉:从欠别人的一袋土豆,到在杂货店赊下的种子、农药、化肥钱,甚至借同村老太太的十几个鸡蛋,他有债必还,不肯占别人一分一毫的便宜;村里的能人需要他的血救命,一次又一次拉他去抽血,他为了全村人的利益,毫无二话,总是默默的撸起袖子。而且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别人的救命恩人,去讨要什么?甚至能人的儿子送了他的老婆两件衣服,他收了庄稼以后也把衣服钱还了。在他面前,开着宝马车,带着大金链子的有钱人,显得是如此的卑劣不堪。在这个物质至上、物欲横流,一切以财富、地位衡量人的社会,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满腹经纶的人,那些位高权重或者腰缠万贯的人,那些总感到占有的还不够多,为自己不够富有焦虑不堪的人,应该感到汗颜,应该在这个没有受过教育、大字不识的农民身上,学到些什么,反思应该怎样做人,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才不至于活动如此慌乱和狼狈。
第三,一个人应该如何和自己相处?无论是儒家强调的修身养性,还是道家的静坐修道,还是释家的修禅。说来说去,就是教人要安住当下,身心合一。这些道理估计马有铁不会懂,但是他无需打坐修禅,自然而然就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种菜、收麦子、喂驴、打砖、盖房子,还是吃饭、睡觉,他总是那样专注地干着手中的活计,那样的自然而然、自如自在。他没有过度的欲望,所有的劳作就是为了吃饱肚子、有个地方住,结了婚后,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全片中他唯一表达的对未来的愿望,就是等庄稼收成了,给贵英买一台电视,带
贵英去看看病。对他而言,没有超出生存必须的欲望,就算电视机超出了生存必须品的范畴,也不是为了他自己。在他的世界中,没有贪嗔痴,没有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对于外人看来如此不堪的生活环境,他早已习惯、安之若素。他不抱怨、不消沉,靠自己所能,一点点去改善——自己动手造房子、养鸡、养猪、辛勤耕耘……他全然地接纳残疾的妻子、全然地接纳自己、全然地接纳命运的安排。当然,影片依然走了悲剧收尾的老路,就在一切眼看都慢慢好起来的当口,情节剧变,这个世界上唯一关心他、照顾他,带给他生命温情的妻子意外身亡,他的希望顿时破灭,生,对他而言,已经毫无意义。他选择了自杀,这应该是他当时内心唯一的想法,依然是没有抱怨、没有抗争,甚至面对桥头乘凉的乡亲,他唯一想要表达的想法,也被他克制了,他一心向死,对这个世界毫无眷恋,就算是悲剧收场,马有铁也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走的是那样的毅然决然。他用这样的方法,向命运、向生活发出最有力的回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死,也要死的干干净净、死的有尊严。
总之,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导演艺术上的野心。工业化、城镇化的时代特征是该故事发生的背景,反映这个历史进程中弱势农民的命运,确实是影片探讨的一个问题。其他诸如善与恶,穷与富,进步与落后,希望与绝望等等话题,影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刻画和表达。真正的艺术品,就是要有很多的层面、维度供人解读。包括网上许多人所争执的——现在的农村到底有没有这么苦的人,故事是不是够真实,政治上是否正确等等,也都有他们的道理。但我感到,导演想要探讨的更深层面的问题,是人的命运的问题。回想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第一段,有铁和贵英走过麦田时,他复述了村里的疯老头说过的几句话——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对啄它的麻雀,麦子能说个啥?对磨,麦子能说个啥?被当成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第二段,有铁和贵英在种粮食时说,粮食种在地里就哪里都去不成了,风吹日晒的,生生死死的,只能在地里干挨着。话说回来,我们长了脚又能跑到哪里去呢,还不是牢牢栓在地上了,哪里也去不成。第三段,有铁决心自杀钱,放走赔了他许多年的驴,他让驴走,驴不走,他骂道,你这个贱骨头,被人使唤了大半辈子还没够?
这些富有哲学意味、又像是现代诗的对白,升华了电影的立意——没有脚的物植物离不开土地,有脚的家畜离不开人类,有手有脚的农民离不开生之养之的乡村。而那些洋洋自得的所谓现代人,虽然有飞机、高铁甚至是宇宙飞船,看似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其实他们更加脆弱,只要一天没有网络、没有快递,估计许多人就要开始骂娘,如果没有了水电煤,或者离开了这个社会,现代人的生存能力,绝大部分比不过马有铁。人,都是有所依恃地活在世界上,傲慢,让现代人逐渐忘却了这一点,没有人可以脱逃命运的枷锁,最终能够解脱的,只有那些觉悟者。
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穿凿附会,甚至连导演本身也没有想那么多。但是,这部作品能够让人想到这么多,足以证明它的成功。
无数的马有铁们此生注定寂寂无名,默默消逝,变成一杯黄土,悄无声息地隐入尘烟。
这部电影,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逝,淡出人们的视线,慢慢隐入尘烟。
为了不让自己看完电影时感动、触动和想法未经琢磨,就隐入尘烟,于是写下了上面的文字。虽然我知道,这些文字,这部电影,马有铁的人生,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并没有什么终极意义,早晚会隐入宇宙的尘烟,但电影还是要拍下去,人还是要活下去,文字还是要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