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修行过程中,从一开始应该是“臣服于自然”,然后逐渐变成“自然之主”,这就是人类智慧所能做到的,应有的。老子的非常道就是老子的自然之道,他都强调了一个转换的问题,这种转换不是凭空而出的,就如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说的一样,而这不是停留在一种想的境地,而是应该要实实在在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三十六)计划真的不如变化快吗?
修一:“对不起,师兄,每次跟您约好了,来找您打坐,可是总是临时又出现事情,所以抱歉啊!”
善豪:“这是你的问题,不用对我说抱歉,你来,我也在这里,你不来,我还是在这里。”
修一:“唉,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善豪:“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计划就是计划,没有必要跟变化做赛跑,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一定的,你所谓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其实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贴标签,因为在你的内心中,重视程度的问题,你变化中出现的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所以你认为计划中的事情可以先缓一缓,放一放,所以计划和变化才有了交集。这是你主观意识上的认定,其实也是‘我执’的主要体现。”
修一:“师兄,这也是我‘我执’的体现?我难道还没放下吗?我是下定决心开始来打坐的,只是刚好遇见事情,我也没办法呀。”
善豪:“何必解释呢?你一句话中四个‘我’,心中还能‘无我’吗?佛陀在世的时候说:‘依法不依人’其实要来打坐,是所依正法,可是因为人的事,产生的变故,所以跟着人走了。心其实还没定下来,这就是要去改变的,要时刻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不断的协调做自己的心的主宰,想做的事情太多,不想做的事情才是你所缺的。是心在影响你,指导你的行动,而非你在指导心,要明白,人的躯体无非只是灵魂旅途中的一个客栈,不要过度执着于色身,锻炼好灵魂的意志力,让自己的灵魂不断的强大,才是修行的根本,如果灵魂连这具躯壳都控制不了,也就容易产生所谓的‘魔’,来跟你共享这具躯壳。”
修一:“师兄,明白了,是我乱了,所以心出现了分别和选择,计划就是法,定下这个法就应该去履行。而计划外的,都是障碍,灵魂所要接受考验的障碍。”
善豪:“很好,正是如此。只有经受住障碍的考验,才能安定本心,这也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连自己的心都管不好,你还考虑什么自然之力?还考虑什么外力?”
(三十七)用心看角度
修一:“师兄,我今天看见个老人家摔倒了,脚扭了,我想去帮她,可是我才说了第一句,就被吼回来,也就只能放弃了。”
善豪:“被吼回来的原因呢?”
修一:“我只说了一句‘先用热敷’结果那人就完全爆发了,连环炮的方式说,必须冷敷。完全不给我解释完的机会。”
善豪:“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凭借双眼去看事情,其实早在小时候,就有过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画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蛋的形状,其实如今亦是如此,人从主观意识出发,通过眼睛看到的东西,总是片面的,那人从自己出发,自己听到的是扭伤必须冷敷,不然毛细孔打开,容易风湿的说法,所以她主观判断就是你不懂。所以她会制止你。这就是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太阳照到的地方是白天,照不到的是黑夜,世界上一切都有两面甚至多面的,如果不是用心去看,双眼所及实在太渺小了。”
修一:“原来如此。”
善豪:“很多人都有这么一点自我的贡高之心,所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说明的其实就是这点,眼睛看见的未必是真的,耳朵听见的也未必是实的,所以要通过客观的角度,然后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心态,才能明白整个事物的形态,才能看完整事物本身的样子。有句诗是这么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十八)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
修一:“师兄,和尚为什么不杀生?”
善豪:“和尚才最该杀生!”
修一:“啊?为什么呢?”
善豪:“不杀不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修一:“能详细说明下吗?我不太懂!”
善豪:“曾经有个大师,他遇见个盗贼阿三,阿三每次偷盗被抓到的时候,就跑到大师这里,大师就会拿钱救了盗贼,直到最后一次,阿三来的时候,大师没有拿钱,而是选择让阿三杀了自己,阿三很奇怪,为什么?大师说:‘因为我已经没钱了,这次救你之后,我也会被饿死,这是最后一次帮你,你杀了我拿了钱以后不要再偷了!’阿三深受感动,再也不偷盗了,成为勤劳的农民,并常常来接济他人。大师的这个方法,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修一:“那为何说和尚才最该杀生?不杀不生?”
善豪:“曾经有个叫阿二的人,在沙漠中因为没水,险险就要丧命了,可是他很巧的遇见了个经商回来的富豪,富豪心好,给了他一壶水,救了他。然而他杀了富豪,并夺取富豪的家当和玉佩,然后到富豪家中谎报富豪遇难自己曾经相助,可惜没成功,而自己是富豪托付之人,要娶了富豪的女儿,富豪家感恩其为富豪的帮助,也就没有疑虑的将女儿嫁给阿二,可是阿二每天游手好闲,啥事不做,欺负乡里,成了地方一害,很快就把富豪的家产败光了,当阿二要回家要钱要不到的时候,就想要卖了富豪的祖宅,富豪的老婆和女儿死活不肯,结果阿二就动手打了她们,并准备杀了她们母女,独霸家产的时候,千钧一发,此时一名大师路过,一剑砍了阿二。你说这算不算杀生?”
修一:“这个阿二太可恶了,该杀!”
善豪:“是的,杀生为护身,断其业而非斩其人,杀人的罪业集中在和尚身上,让别人无业可做,这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说法。杀一人而救万人,这是大慈悲。其实,并不是说主张杀生,而是要看为何而杀。为救而杀,和为杀而杀的区别。有大修行的和尚大师们绝不会胡造杀业,也不会见死不救的!”
(三十九)遗憾就是动力
修一:“月亮总是有阴晴圆缺,世间总有那么多遗憾。”
善豪:“这是世间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其实这也不正是我们修行的方向吗?”
修一:“师兄,人世间有太多的遗憾,你怎么处置?”
善豪:“不处置!让别人去完美吧!什么也做不成,我还是我自己。人生最大的解脱莫过于放弃。然而放弃也意味着获取。我想说:我的信心并不源于成功,而是源于失败。失败如果都不能击倒我,成功更不能阻拦我前进。道德经中有个词‘绝学无忧’,主要有三个意思,不随众人;要做婴儿;要做傻瓜。层层递进,把遗憾留给自己,这也是告诉自己凡事求完美,事情就变味,把人就搞死,不完美的才是好的。所以老子说:‘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老子就是把多余的东西比作道,指出:不好的才是到,太好了就是假的。遗憾胜完美,遗憾可补,完美必败。遗憾是动力,我们不断的看到不完美,看到缺陷,然后才会不断的去努力,如果事事顺利,那么迟早会产生骄纵的心态。”
修一:“所以这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源头?”
善豪:“是啊,不断的总结失败,不断的提升经验,才能一步一步迈向成功,如果你成功太早了,你就会陷入成功模式的死循环,然后不能自拔。因为你会慢慢的恐惧失败,甚至一次两次失败,会因为自尊心太强,面子问题,然后放不下。其实如果人经历到最低谷而能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觉得这世上还有什么事值得恐惧呢?而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的做到静、定、慧,因为没有比现在更糟糕了,你将看得更清楚。也才有更多的空间去努力。到处都是高山,只要你想,随时可以爬上去。”
(四十)三人行,必有我师
修一:“师兄,太气人了,刚刚那人是谁,不就是虚长了几岁吗?师兄刚刚应该显示下神通,让对方丢脸一下。”
善豪:“为什么呢?此人挺好的,心直口快,没有心机,说话难听,却字字肺腑,这样的人多可爱啊!”
修一:“可是他总觉得自己最厉害,看不起别人修行的,当别人不存在,师兄的修为难道会比他差?”
善豪:“不可以起攀比之心,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拜六岁孩童为师呢,我们一介凡夫,世间修行有限,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此人善于紫微斗数,那人善于梅花易数,有人精通八字,有人精通佛法,有人苦学道法,还有人读书破万卷,更有人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人的精力很有限,还记得之前我们聊的吗?把完美留给别人,遗憾留给自己,在别人面前,我们都是后生晚辈,好好的学习,不同的人有其特长,谦卑的心态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活到老学到老。”
修一:“师兄也太随和了吧。”
善豪:“你用五感观察到他的嚣张跋扈,而我用心感受到他的赤子之诚,而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定然有其过人之处,我们低下身躯,不会有什么损失,用心去陪伴,去观察,可以学到对方的优点来弥补我们自己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攀比,放弃了贪嗔痴,而获得了智慧和知识。难道损失了?孟尝君食客三千,有鸿儒豪侠,亦有鸡鸣狗盗之士,这是其心量和格局,为人就应该如此,谦卑有礼,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