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这个词儿,大家还有印像吗?在上世纪90年代,它在当时绝对是要上”热搜“的词汇。
在我们中学时代,“网瘾“让所有家长谈虎色变。如果谁家里有一个有”网瘾“的孩子,其家长的表情一定痛苦不堪。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AI时代的到来,”网瘾“这个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是“网瘾”消失了吗?并没有,而是几乎所有人都已“恋网成瘾”。
一个人疯了,我们可以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全世界都疯了,那也就没有疯子了。
记得,上高三的那年,当时手机并不普及。我们班有一个特别风趣的语文老师,快退休的年纪,却常常和我们一群学生称兄道弟。有一次,学生们调侃老师抠门,”别的老师都配上手机了,您咋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个?“
老师却信誓旦旦的说:“我会买的,但我要等到手机20块钱一个的时候再买,一次买俩,左口袋一个,右口袋一个。“
同学都哄堂大笑,毕竟当时一部手机要好几千块。20元?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简直“天方夜谭”。
但是,今天的我是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了,因为现在手机都已经不用花钱了,各种“预存话费赠送手机”、“您是星级用户,可以免费领取手机”的活动早已铺天盖地,十几年前的”天方夜谭“夸张的成为了实现了,想必我那位可爱的语文老师,早已各个口袋都是手机了吧。
科技在这十几年里以我们无法理解的速度迅猛发展。现在,我们谁都无法回避AI时代已经到来的事实。
需要我们深思的是,智能时代来临了,人们的自制力都去哪儿了?
近期有一则关于手机的新闻,火爆一时:一份名为《华龙高中部学生手机等9项管理措施》的文件称:“在教室、公寓发现学生有携带手机的,直接放入有水的水桶内或收交后统一集中销毁;在校园发现学生有携带手机的,一律没收,集中保管,放寒假时领取。但特别强调:性质严重的,当场砸碎或统一集中销毁。发现有手机充电器的、私拉电源插座、吹风机等违规使用的用电设备一律没收,统一集中销毁。老师在收的过程中坚持不交或者顶撞老师者,直接开除。
这里,我们先不提学校的管理手段是否过激,单看学生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已经让学校不得不出此下策了。而且,高中生迷恋手机尚且如此,中、小学生更是轩轾不分。我同事的女儿,才上小学二年级,已经是快手上的小红人,口头禅就是:“老铁,点赞、比心。”让我们不禁汗颜。
人们对手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不离不弃、“视如已出“的地部。但是,却几乎没有人再说要戒掉网瘾之类的话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早已“上瘾成魔”。
也许,你会说,我们现在的工作、学习、吃、喝、拉、撒都需要网络,这个智能时代已经无法脱离网络。
是的,你是对的。可是除了这些使用呢?
我们有没有情不自禁的、没有目的的就想看看微博,转转朋友圈,看看头条上的假条息?有没有什么都没做,只是拿着手机随便看看,眨眼工夫就过了几个小时?有没有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随手丢个IPAD给他?
如果说孩子们小,没有定力,自制力差,还情有可原。那我们这些已过而立之年的成年人呢,自制力又去了哪里?更可悲的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身边最迷恋手机、最喜欢在朋友圈转发带“惊叹号”文章的,竟然是我们的父辈——孩子们的爷爷、奶奶。而他们也正是当年疯狂的帮孩子们戒掉网瘾的那一代。
不禁想起相声里的段子。
”有一天,精神病院的病人都出院了“
”都好了?”
“不,医生都疯了!”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智能时代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用着AI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冷静看待自己是否已经过度依赖。只有认清自己的现状,努力的克制自己不去过度迷恋,我们才能成为AI时代真正的掌舵人。
人人都呼吁放下手机,拒绝低头族。而我希望这种呼吁能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并非只在手机上点赞、转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