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戴着钻戒,这是我最值钱的家当了,有天晚上我给老公看我的手:“你看,我最近都在带哦,你猜为什么?因为装钻戒的盒子被我弄丢了,只好放在手上啰,哈哈哈~”。老公看了一眼,介于我丢过大大小小好多东西,心不在焉的说:“好的,钻戒别弄丢就行了”。可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补充到:“钻戒就算丢了也没事,人好好的就行!”
简单一句话,让我觉得好暖心。
我想起《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里有一个异曲同工的案例:
八岁的黛安娜把她戒指上的圣诞石弄丢了,她伤心的哭了起来,他的父亲看着她,平静而坚定地说:“在我们家,诞生石不是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是心情,任何人都可能弄丢诞生石,但是诞生石可以重新替换。你的感受才是我最关心的。你确实喜欢那个戒指。我希望你能找到合适的诞生石”。
看,孩子犯错了,反而是我们向孩子传授价值观的好时机。
前不久,有个妈妈跟我抱怨,最近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了,还不能说。原来是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绘本上,那是妈妈新买的绘本。牛奶撒上去,绘本留下了难看的印记。妈妈忍不住责备:“你看,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要爱惜书啊,这是妈妈才给你买的,现在还怎么看?这个印记再也去不掉了~~~~”妈妈说了很多,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就大声的哼哼发脾气表示反抗,不准妈妈再继续说下去。
其实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不需要我们再多言。话说多了,反而会阻碍他对错误的体验,干扰了他从错误中进行学习。
不过在我们小时候,父母恐怕还不会这么温柔的唠叨。多是用打和惩罚的方式。
家长课上,有个同学也分享了他的案例。他小时候不小心把妈妈最爱的手镯打碎了,他非常害怕的等着妈妈回来,他想妈妈肯定会把他暴打一顿。果不其然(对,这里没有转折),妈妈一回家得知这件事,一脚就把他狠狠放倒。那一瞬间,他反而一下子解脱了,从他害怕的情绪里解脱出来,他觉得他和妈妈扯平了,他不需要再为自己的错误自责和内疚了。
我们总是认为让孩子感觉很糟,他才会表现的更好,是这样的吗?惩罚和说教,不但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意识到错误,反而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发生小意外时,我们只需要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比如,牛奶洒书上了,你可以问孩子:呀,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孩子多半会去找毛巾来擦干净。这就可以了,不用再多说话了。有的时候,孩子犯错了,我们也可以采用正强化的方式来把孩子的思维引向积极的一面,表达我们对他的信任,他会很自觉地摒弃掉一些不好的东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育才学校当校长。一天,一个男生用一块砖头砸同学,刚好被他看到了。他立即上前制止,并让这位男生一会儿到他办公室去。
等陶行知先生回到了办公室,那男生已经在他办公桌前等候了。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男生,说:“这块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还没等那男生从惊异中反应过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老师,尊重我。”男生接过糖果,眼神中充满了狐疑。
接着,陶行知先生又说:“我去了解了,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才打抱不平。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又掏出第三块糖递给了男生。
这时,男生又感动又惭愧,他流着泪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打他,不能用这种方式制止他。”
陶行知先生露出了笑容,他拿出第四块糖,欣赏地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你能自己认识到错误。”
这短短几分钟的谈话,这四块糖果,大大鼓舞和激励这个男孩,甚至可能影响他一生,陶先生自始至终都是忽略男孩的缺点,强化他的优点,比如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尊重老师的好品质,同情弱者的正义感,主动承认错误的精神等等。
当我们不去一遍遍的强调孩子的缺点,总是能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时,孩子的优点就会被逐渐放大,占领缺点的席地。
所以错误是孩子学习的大好机会。就看我们父母是否能智慧地引导,在你生气的时候,你是否能及时关上你不停想说教的嘴,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价值观,你是否还能冷静的看到孩子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值得肯定的那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