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邀去杏园里摘杏,遇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内心非常富足,令我感到惊奇。
我和老公去的比较晚,当我们到时朋友已经摘了很多,然后朋友帮我摘,杏园的主人也帮我摘,很快就摘了很多。我赶紧说:“够了,摘多了吃不了。”站在一旁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则不停的说:“摘吧,树上还很多。”我说:“吃不了就坏了”,她说:“你可以把它做成酱”,我问怎么做?他说:“去掉杏核,捣成酱就行。”然后她又说:“我们还有草莓,你摘完杏再去摘草莓吃。”我看到这个小姑娘非常热情,很愿意往外舍,让我得到更多。我想这是谁家的孩子呢?怎么这么热情、内心富足?后来才知道她是杏园主人的孩子。一般这么大的孩子都比较小气,可这个孩子怎么如此好客、内心舍得向外付出呢?
在采摘过程中,有一个过路人看见我们在摘星,进来问杏多少钱一斤?主人说:“我们不卖,你进来摘着吃吧。”我看到了主人的豪爽,我也明白了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内心如此富足。有其父必有其女,内心的富足感是在不断舍出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父母内心的富足带动了孩子内心的富足,我相信内心富足的人会过得越来越富有。
昨天去青州范公亭游玩,看到了一棵1200多年的老槐树,这是北宋时种下的槐树,还有三棵楸树都是千年以上的,我禁不住和这棵古槐链接了起来,感受这棵古槐的能量。我感到我的手都被古槐震动的发麻,热量通过我的双手传到了胳膊上,通过和这棵古槐的链接,我便和北宋的人链接了起来,甚至和范仲淹链接起来。古槐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蕴藏了多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见证着一代代的世事变迁。它无需说什么,它的经历便是它的富足。
我们来到李清照纪念祠,站在李清照的归来堂边,想象当年李清照和赵明诚在此赏花、玩水、赋词。千百年来,李清照的词流传至今,传下来的是艺术和思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思想的富足。
又来到青州民俗博物馆,看到了很多北齐时期的镶嵌各色彩金的佛像,还有红丝砚、羽毛毽子、青州花边、风筝等。云门山对面的卧佛竟然是在公元552至公元572年间,在保持原山貌基础上,人工雕琢而成。几千年来,艺术源远流长、保存至今,沉淀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之中。
由此感悟到,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你得到或者失去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最终还要失去,而你真正能拥有、流传下来的只有你的思想、艺术成就。因此人的一生又有何不舍得呢?人生只有经历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而你紧紧抓住的有形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舍出去,不一定舍到谁家,那么还又有什么不舍得放手的呢?
对待孩子也是如此,放手让他经历,他的事情由他决定,只要经历就是好事情,只要选择就意味着有所舍弃才能有所得。我妈何必紧紧抓住不舍的放手呢?
“舍得”,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