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而言,休伦公道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文/亓夫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全书共收录12篇文章。他在地坛中的感悟、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的思考都在这一篇篇散文中被他用真实温暖、冷静镇定的笔调娓娓道来。他的文字不是心灵鸡汤,是从命运中淬炼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思考能改变什么。
作家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逝于2010年12月31日。他的一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在“最狂妄的年龄废了双腿”,而且人生的后二十年得了肾病,最后十年发展成尿毒症。病榻上的他看着自己的鲜血汩汩流出又流回,写下了《病隙碎笔》。
在人生中“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从此进入了人生的另一种状态,也进入了一位四百多年的老者的思考空间,面对人生的不幸和病痛的折磨,在这片繁华城市的静谧之地探索命运之源。残疾的史铁生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前途迷茫,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虽然母亲的照顾和陪伴给了他最大的安慰,但是在最初几年悲痛的无法自拔。独自待在地坛的某个角落,去逃避,去痛苦,去审视自己,审视命运,接纳自己的不幸,接纳所谓的不公平,接纳生活最真实的感触。
很长时间,他专注于死亡的思考,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有开头,就有终结。思考死亡让人真正的清醒,坦然面对,人生还有何鸿沟?豁然开朗,自来心安。
明白了死亡,史铁生开始思考如何活,这一永恒话题。在老树下,在荒草边,在颓墙旁,推开嘈杂窥看心魂。在十五年的时间里,一分一秒的记录自然变化和来往者的足迹,去发现一些不变的规律。这些规律验证着他活的意义,也证明了他存在的价值。
思考不单单证明自我的存在,更是建立了你与周边其他事物相互印证的一个桥梁,史铁生在思考中找到了他和这个世界最佳的交流平台。在每一片鲜绿或枯萎的树叶中,在每一片雪花或每一滴露水中,在他人的童年或他人的暮年中,他用自己的不幸去触摸他人的不幸,在他人不幸的影像中发现了自己的幸运,用逆向的角度去开拓救赎之路: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读史铁生的文字,能让你感觉到在平和之下蕴藏的巨大生命源力,不是爆发,而是一种包容所体现出来的、无形的强大。同时,让我想到了《自卑与超越》一书的作者,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出生犹太家庭,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幼年时患上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曾在奥地利军队当军医;1926年,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于倡导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一生著作颇多,影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