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这本书最开始我以为是关系于工作,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延伸工作,让其更有深度。所以我虽然有兴趣,但看的心情并不迫不及待。看后才发现这本书契合了我的人生目标——深度人生。我想把人生过的深度,我希望能够享受深度人生。深度人生包括深度工作和深度生活,两者行动指南可能不同,但是最高原则相同。
《深度工作》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讲述了深度工作的价值、意义,也说明了为什么这么有价值意义的工作类型却是少见的;另一部分就是原则,讲述了想深度工作,你需要怎么做?作者这本书初见我不太理解每章的逻辑关系,有些章的命名也不懂,读完后发现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比如原则第一章进入你的深度工作:6条小贴士其实就是作者的深度工作技巧;第二章拥抱无聊和第四章摒弃肤浅关注重心分别是专注、减少浮浅所占比例。第三章远离社交媒体之所以拿出一整章来讲述,其实就是因为现在人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从而从网络工具不加筛选的接受,而且是过度迷恋。第一部分理论第二章深度工作是少见的,作者说明了为什么深度工作是少见的,一共是四个原因。其中三个是可以优化的,分别是最小阻力原则,忙碌代表生产力和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第一部分原则拥抱无聊这章解决最小阻力原则;远离社交媒体解决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摒弃肤浅解决了忙碌代表生产力。那原则第一章讲述了进入你的深度工作6个技巧。整本书的结构反映了做着强调深度工作价值,并从深度工作阻碍中入手,一一解决,为读者能进入深度工作做了不懈的努力。
这本书读完解决了我的部分问题,一直以来我想能够成功,能够往上走。但是周围信息嘈杂,前路白雾茫茫,各路人马都在营销他们的理念。在我身边,我是没有能找到一个导师来指导我。其实我在自己圈子里面反而属于那种比较善于思考的人。当然这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我身边的人都不思考。我很迷茫,我知道我并非天赋异禀的人,也并非有人格魅力的人,没有出众的闪光点,考上二本大学也是靠勤勤恳恳、患得患失的努力。我有疑问,我的人生就要终结于此吗?从此人生一眼可望到头?难道普通人就没有出路?难道真的像身边人说要有人脉,要结识各路人马?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我能创造出产品,有产出那么就能有安身立命之本。
不管这辈子如何,即使不能获得大的成就,我也想一点点掌握我的人生,我的时间,我的事业。我想拥有更多自主权,我想去深入了解生活和工作。我已厌倦过浮浅的人生,厌倦做简单重复劳累的工作。而今我年龄27岁,我不想虚度此生。对这世界,我想多了解一些,毕竟一生结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那么这本书是否解决我的问题,我可以描述我的几个疑惑,然后用书中解惑。
迷惑一毕业这几年一事无成。我以及我身边的人,从大学实习开始,我们每个人的状态,不安,追求我看的很清楚。虽然都是90后,但是我们和社会主流流传的90后观点却不相同。我们愿意付出,愿意加班,但是要挣到钱。我们也渴望去挣到钱。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们浅薄,我只能说浅薄确实浅薄,但是我们自己不清楚为何自己浅薄。其实我们也想知道怎么样才是正确的道路,好的道路,深度的道路。但是没有答案。大学开始实习,很少一部分开始考研,大部分选择工作。毕业4种工作的分为几种情况:第一,家中稍有家底的就回家帮忙了;第二,家中稍有资源的就回家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了;第三,有兄弟姐妹在外地的,就投奔过去了。我重点描述的是第三类。这一类4年平均工作是2——3份,跨行业跨职能的很多,都是各种迷茫各种挣扎。刚开始做销售的很多,毕竟大家都是奔着钱去的。然后发现工作接近997,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最关键自己也并没有学到很多的东西,天天工作,视野很窄。至于钱,基本上不用想。租便宜的房子,吃饭也是在算计,也要买几件衣服,也要孝敬父母,一年下来剩余无几。人生没有现在也就罢了,也没有未来。连马斯洛需求原理最基础的都没有满足,更别说未来可期。四年下来,自己也没有很多的技能,也没有得以谈判的资本,真是白茫茫一片空空如也。于是这部分人有一大半选择了结婚,这样人生好似有了依靠,好似能携手共创人生。这暂且不谈,但是仅仅四年时间,这批人已经无鲜亮的梦想,也不在期待未来,开始岁月静好,煲粥养生。自信、勇气、鲜活已经统统消失不见。这难道就是我们最开始期望的吗?这难道就是我们不停地加班想获得的吗?不是的。
原因为何?因为一直在浮浅工作,从未深度工作。现在是信息时代,平时时代已经结束,越来越是赢者通吃。浮浅工作不管多用力,都是容易被取代,而深度工作让你在新经济形势下快速掌握复杂事物,让你有精英级的产出,自然能够有高回报,能够不可替代,能够越来越有自我控制权,良性循环。所以刚才描述的四年那么迷茫,那么心酸,那么不安,都只不过是因为一直在做浮浅工作,没有去思考,没有去学习,没有去提升自己。所以我们要进入深度工作。因为当今世上必能取得成功的三种人是高级技术工作者、超级明星和所有者。前两者需要这两种能力,快速掌握复杂事物、精英级别的产出。而深度工作可以培养这两种能力。
迷惑二工作很多,却没有被看到努力。读完深度工作,我才意识到我们的工作是很难度量的。现在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发现我的领导对我手下的人判断简单粗暴,只要关键地方或者说可数据化地方有产出就行,其他地方根本不被看到。也就是你大部分工作,大部分勤勤恳恳都不会被看到。领导只能看到第一是极值,非常突出的好,第二是会用可数据化的一个指标概括你所有的东西,第三你是否有超越你本职工作的表现,比如你是基层员工,但是你的想法和行动达到了基层管理的级别。也就是说你已经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只是极值+数据化指标+超越本职工作的表现。
那么普通人会面临什么境地?会陷入忙碌代表生产力的境地。首先因为三项你都很难去做到极致,那么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你也会做很多的事情。自己越忙碌越能证明自己有生产力,同时当老板无法看到极值,无法看到关键数据提升也是要求忙碌,要求去做更多的事。老板这个时候也会从忙碌去判断一个管理者的尽心程度。80/20法则说明你做的大部分事情价值产出小,只有20%的事情价值产出大,但是你却没有时间把它做到极致,恶性循环,只能用忙碌来代表自己的生产力。忙碌代表生产力只能让你忙忙碌碌,却没有精英级别的产出,所以你就只能原地踏步,在职场止步不前。
度量黑洞导致忙碌代表生产力,也导致管理者只是疲于应付,花在20%关键事情上时间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有产出。那么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很简单,没有晋升,原地踏步,继续忙忙碌碌。
疑惑三我发现我沉迷于电影电视剧,沉迷于社交软件无法自拔,根本没有其他时间做事情,我身边的人也大多类似,我很好奇那些精英那些成功的人时间是怎么安排?我不相信他们也是沉迷于此。从我记事起,生活是有电视,我也很喜欢看。我身边的人也都是每天沉迷在电视中。大学的时候,刚毕业3年内,追剧都是很疯狂的。韩剧、美剧、日剧、英剧都是那么的好看,还有各种经典电影,还有大热的国产剧,总而言之,感觉无法拒绝。我和我身边的人下班后娱乐时间都是追剧、看电子小说、刷微博等等,每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4个小时左右,一周30小时有的,甚至更多。没有人觉得有问题,没有人觉得不对,好像我们上一代,上上代都是这么过来的。读书反而少见,曾听多人说现在人毕业之后是不看书的,真的吗?还是说只是普通人不看书?为什么那些精英还每天看书?为什么巴菲特每天看书?那些社会高层也是每天看电视,刷抖音,逛淘宝,刷微博度日吗?不,他们靠此盈利,靠此赚取金钱。而我们不仅失去了注意力,而且失去了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时间是在当今复杂社会为数不多我们可以掌控的,而我们现在却失去了我们的时间,失去它的方式也是很不知不觉。不知不觉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都被偷走了,为何如此?因为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家门不出便知天下事。我们日常交流的、知道的都是从互联网上得到的。不管是最流行的趋势,还是最夺人眼球的资讯,还是娱乐八卦,还是发人深省的社会事件。我们日常学习也很少是各种名著、诗歌,也不是去阅读,去思考,而是碎片化时间去学习微信公众号的短篇文章。我们越来越没有耐心,抖音横空出世,成为了我们的热爱。我们觉得新鲜好玩,殊不知只是因为我们越来越不能够集中注意力,越来越不想思考,也越来越不会思考。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让我们忘记思考,让我们看不到它的坏处,让我们不曾质疑它。最终我们把工作之外的时间放在互联网上,于是我们就失去了一切。我们失去了注意力,这注意力本来应该用来关注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现在,我们挚爱的人;我们失去了时间,这时间本该为我们活出专注的人生而努力,为我们活出精彩的人生而尝试;我们失去了思考,我们以为的流行、好、坏,我们人生的观念被他人传达给我们,我们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中好坏,我们人云亦云;我们失去了我们自己,互联网并不会为你着想,只是想盈利的商家想出来各种方法吸引你的注意力,吸引你的金钱。商家只在乎他们是否盈利,不在乎你是否为此熬夜身体不健康,不在乎你是否为此花光了储蓄。最终,我们连受困于我们的人生经验,受困于所在的时代都不算,我们仅仅受困于短暂的趋势,商家的计谋。
Carol Newport 提出要远离社交媒体。并且分为三节,分别是用少量法则选择你的社交媒体,拒绝社交媒体,不要用网络来消遣。简单描述就是断舍离社交媒体;拒绝社交媒体,用线下的方式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不要用网络来消遣,用大脑思考来代替,用有成果的冥想来代替。
疑惑三对未来的害怕担忧裹紧了我,我感觉我无法前行。我自己常常是有很多的恐惧,很多的担心,很多的害怕。当我意识到就明白了为何我一直无法前行。因为没有人可以背负这么多前行。可是我不知道如何改变。空闲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洗漱的时候,当我的身体忙碌而思想闲暇的时候,思想就会飘向远方,开始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我不知道为何我如此害怕,如此恐惧,但我知道我的注意力一直在外界,我一直在分心。恐惧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于是我开始麻痹自己,避免自己去思考。我要不就是睡到11点才起床,要不就是沉溺在电视剧视频音乐中无法自拔,要不就是鼓励自己,放任自己开始幻想,幻想所有我想渴望得到的东西。于是,我的人生被分心充斥,被恐惧和害怕充斥,被他人吸引注意力。我无法看到我自己,我无法关注我自己;我的身体什么时候太累?什么时候放松?我对自己一无所知,我对外部环境无法应对,疲于应付。慢慢的,我很难察觉到自我,那个因为害怕恐惧而瑟瑟发抖的人缩在某一角落,周围堆满杂物,身上落着灰尘,连我自己都已忘记我自己。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我在不断分心,而不是不断专注。当然这也和Carol Newport所说的最小阻力原则相联系。当情境复杂,周围环境不太清楚,人们偏向最小阻力原则去行事。就会很容易晚上构思千条路,早上继续走老路。所以当我本身被恐惧、害怕、不安包裹的时候,我很容易做最简单的事,也就是不断去分心。
那么《深度工作》如何解决我的问题?我理解的是要不断关注,把注意力收回来,放在我自己身上,放在我要做的事情上。而且这种注意力是可以进行训练的,至少有3种训练方式。第一种我可以参考罗斯福的高度专注方法,用来冲刺重要的事;第二种我可以进行有成果的冥想,组织我的深度思考。第三种我要记住一副牌。这三种方式都是用来训练我的注意力。我要不断专注,我选择专注的人生,我将过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疑惑四就是从我工作以来,我一直想拥有自己的时间,但是从来没有过。每一份工作都是需要加班,而我也没有谈判的资本。我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很多大佬强调年轻要奋斗,我也能接受有意义的加班。可是一直在忙碌,领导交给我的事情我都是尽力去完成,即使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更多的勇气。但是工作4年半了,我却没有更多升职。在之前的工作完全没有升职,在现在的工作是一个小的基层管理者,目前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升迁上去的。我一直都是任劳任怨,负责人,乐于助人的人。现在我发现这毫无用处,我的问题在于产出。不管我花费了多少时间,多么认真努力,知道多少东西,但是我在关键地方——业绩没有产出。我在业绩上的产出从未得到过第一。这就好像我这个人,四平八稳,毫无突出点。Carol Newport第一部分第一章进入你的深度工作,也提到过关注极端重要之事,我应该关注我的极端重要之事——只有一件,就是产出。其他的我所谓的任劳任怨,我所谓的负责任,我所谓的乐于助人只是一厢情愿。那么返回在职场中,强调忙碌代表生产力,还是在一线根本没有话语权,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我也就只能公司让加班的时候加班。恶性循环,做的一直是边角料的工作,自己从无精英级别产出,继续在基层打转。
我想说关于这一点并不怪公司,而是源于我自己没有看清该如何做事。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都该做极端重要之事,我应该给自己定目标,找自己要产出。我应该摒弃更多的浮浅工作,无意义的生活,无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意义的事情,去专注我的人生,我的事业,对我最重要的事。我的精力分配,我的时间分配都是要倾斜,我需要做一个80/20管理者。
疑惑五关于我自己的最新发现。我最近才发现我的身体一直太过劳累,像被过度拉长的弹簧,所以一直休息的时候忍不住睡懒觉,发呆,幻想,而不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其实这样比较可悲,因为如果你不成功只是或者大部分原因只是你不知道如何放松身体,不知道身体常识,太可悲了。因为这些是你可以去研究,可以去知道的。你并非是注定普通,也并非是低人一等。你只是一直太过劳累,以至于关键的时候没有办法努力。
那么这和深度工作有什么关系?深度工作有助于提高你的产出,这样剩余时间你可以拿过来放松自己,而不是单纯地从拉长时间战线也强迫自己努力,不断地像扯弹簧一样拉扯自己。另外闲暇安逸时光也有助于深度工作。Carol Newport 用了整整一节图安逸来讲明安逸时光对人的重要性。不管是安逸有助于提升洞察力;安逸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能量;晚间安逸时光放下的任务往往没有那么重要。对我都很有启发性。另外身体太劳累忙碌的也并非都是重要的事,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或者说80%都是小事。对于浮浅工作我们应该能忽略就忽略,能转移就转移,实在不行就集中商家完成,当然放在后面的位置。
身体太过劳累,可以给自己一定时间去休息,这样不仅让自己去休息,得到很多的恢复,而且能够迫使你去思考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能够迫使你审视你每一天的时间如何安排。现在的我不应该选择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增加时间去做事,而是应该开动脑筋去思考去做最重要的20%,去思考做最重要的事,把不重要的浮浅工作处理掉。我应该思考如何在保证我可以休息得很好的情况下去获得更多的产出。
疑惑六关于我自己的自卑,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像浮萍一样在生活,没有根。我从未深入了解过任何人任何事,包括我自己。并非我不愿意去了解,而是我像在白雾迷茫的深林中,不知道如何该如何了解,也不知道如何扎根到生活之中。那么如果我从未了解任何人任何事任何世俗的话,我自然也没有话语权,也不敢随意地下结论。那么我也无法去验证别人观点或者随口说出来的对或错,一直以来都是浮浅地相信别人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任何观点,那么难免心虚,那么很难不自卑。所以我一直想深入去生活,去工作。一方面我已经厌倦浮浅的生活,厌倦那些带有情感的短句名言,厌倦了那些随意的,没有数据基础的观点;另一方面我渴望去了解生活,了解人生。我知道人生只有一次,仅此一次。我不相信人生就像微博上所说要和优质的人结婚,所谓优质的人就是相貌7分以上,身高多少以上,房子有的,车子有的,某某本地户口等;我不相信人生就像微博上根据你出生的城市、性别、家世、身高、相貌、工作收入推算你的竞争力,告诉你应该鸡贼地选择哪个交往对象;我不相信人生就是互相算计;我也不相信人生就是搭伙过日子;我也不相信人生只剩一条路:靠别人,靠父母、人脉、伴侣等一切能靠的对象;我也不相信那些所谓的情感专家,所谓各种专家居高临下的批判。我无法相信我将这样度过我的一生。我渴望美好的,鲜活的,自由的。我相信世界资源是富足的,丰富多彩的,我渴望去拥抱这个世界。所以我选择深度工作,深度生活。因此而慢慢提升的底气,改变的自卑是意外惊喜。慢慢收获自信,慢慢收获心安,慢慢收获喜悦。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深度工作是一个关键习惯,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解答很多困惑。同时深度工作没有那么简单,它需要我去不断实践,需要我去不断阅读相关书籍来巩固知识,判断对错,思考如何更多。那么深度工作我可以从哪几方面去阅读,我来总结下:
1、成功人士是如何深度工作的?他们是有哪些习惯和原则?我将阅读更多成功人士的自传,了解他们的生活,观看他们的采访等。
2、深度工作是有不同的哲学的,比如禁欲主义哲学,节奏主义哲学,双峰主义哲学,新闻主义哲学。我将会去读一系列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安排时间的书籍,比如Carol Newport的《如何成为尖子生》。
3、习惯。我将阅读养成习惯方面一系列的书。
4、对我要深度工作的事情,我会采用大手笔来对待。我很喜欢好的本子和笔,那么我可以买英国老品牌的本子。
5、不要独自工作。我将给自己创造一个可以协同工作的环境,当然这仅限部分工作。
6、关注极端重要之事。我将阅读《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80/20法则》、《精要主义》、《高效能人士四原则》等一系列涉及精要主义的书籍。
7、定期问责。我将养成每周回顾、每月回顾的习惯。关于我的事业周报、月报okrs。
8、我将阅读《注意力》、《意志力》、《自控力》、《驱动力》等学习的书籍。
9、我将阅读《刻意练习》、《练习的心态》等学习的书籍。
10、我将研究如何放松身体,让身体处于一个好的状态,如何好好生活。已经看了《改变你的作息,改变你的生活》。
11、我将阅读如何高效工作方面的书,从固定日程生产力出发,不断去研究如何才能高效工作。
12、我将阅读关于思考、冥想方面的书籍,并进行练习。
13、我将进行记忆力实践,开始的是如何记住一副牌。
14、我将不断地采用少数法则选择我的社交媒体,我的手机软件。
15、我会开始管理我的每一天,从生活、工作、事业入手。我将阅读相关书籍。
16、我将会变得不那么容易联系到,我会从《深度工作》中所说的3个层面。
总结关键词就是精要、习惯、专注、高效、学习、思考、时间管理(精力管理)、了解我的身体。一共是8个关键词,深度这2个字是这个8个关键词的基础。没错!我想深度工作,深度生活、深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