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多少次想过,待我垂垂暮年之时,定要写下些文字或留下些东西给自己和关心我的人们一个交代。近日,一次家庭教育的深度邂逅,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当下,梳理自己的过往,所以就提前有了“我的前半生”。
读人的发展理论,特别是儿童发展,从华生的环境论到格赛尔的成熟论,再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一步步被理论的魅力所震撼。然而,读到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人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如此精妙通透,我真正被惊艳到了!回顾我的过去,原来如此;立足我的当下,充满能量;展望我的未来,信心满满。
我的人生哲学是:感恩所有遇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出生在一个半工半农的书香家庭。我的爷爷是上个世纪60年代河南农大的高材生,因文化大革命稍有牵连,在我们镇上了教了一辈子书。因为牵涉不大,爷爷又喜欢镇上相对安宁的教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向组织上申请什么。我的上一辈,我爸爸、我的二姑、二姑父、小姑,他们都是老师,我的小叔是一名电工,也在学校工作。我的奶奶、妈妈、大姑、婶婶是淳朴的农民。我们家有一半的大人都吃商品粮,这当时在我们村是很不寻常的一家。80年代,在我们不足五百人的小村子里,教师基本上是唯一存在的职业,其他都是务农。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优越的精神滋养,勤俭朴素的家风家教,我的童年充满了乡野与文明,快乐、优秀是童年时段的关键词。
我们家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爷爷。
我们家没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至少从我爷爷那个时候开始。我爷爷教了一辈子书,子承父业,他把唯一工作机会留给了二姑姑,他逼着我爸爸去念书,逼着叔叔学手艺,断了他们子承父业的后路。除了我大姑,他的其他四个孩子都前前后后有了工作。
我爷爷很少生气,总是乐呵呵的,听他说话有如沐春风之感。他很有生活情趣,乒乓球打的极好,下班后他常去打球,我常给他们当球童。上高中时我真正开始玩乒乓球,感觉很容易就上手了,跟那个时候的熏陶不无关系。我的姑姑们也很有品味,弹琴唱歌很有节奏,穿衣打扮也很得体,不觉让人眼前一亮,这跟我爷爷的品味熏陶也不无关系。在我的童年小伙伴眼中,从未见我恶言恶语,行为处世也是追求些品味的。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周末早上跟爷爷去赶集,他说她的孙女来了,要割点肉改善一下生活,还会买一些其他的菜。有一些老菜主都认识他,都跟他打招呼,他则常常光顾穿的最破烂的那个人家。有几回印象深刻的,天下着雪,他买下了那个人所有的菜,并说,快回家吧,(零钱)不用找了。那个菜主很感激地帮我们把菜送到家里。我跟在爷爷的后面,觉得很光彩,感觉自己也变得伟大起来了。有时候菜太多吃不完,周末他遣别人送我回去的时候就会让我们带上,分给亲戚邻居们吃。我的爷爷其实并不富裕,他有时候还要借钱周转,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可是爷爷很慷慨大方。
男女平等、为人正直、追求品味、乐善好施是爷爷留给我们家的精神财富,是最高贵的基因。而我,则常因家人说我是最像爷爷的人而倍感自豪。
第二个对我影响深远的是我二姑父。或许他自己都不清楚这一点。
在镇上读完初一,我二姑父利用他的大学同学关系,把我顺利转到了县城的一个中学去读书,是寄宿式的。十二三岁,刚离开家的那会儿,因为想家,我不知在被窝里哭了多少回。没多久的一个周末,我去二姑家玩,无意看到了二姑夫的书柜,是自制的,简朴又别致。我至今还记得书柜的样子。里面有很多期《读者》,还有好多名著如《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简爱》、《红与黑》、《傲慢与偏见》等等,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很着迷地站着翻看很久。我姑父看我喜欢,就鼓励我去读,并且推荐适合我读的书。
后来我慢慢知道,我二姑父很喜欢书,发工资第一件事情就是骑车到几十里远的市区去买书。他这个举动,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可以用“高贵”两个字来形容,跟爷爷是不一样的高贵。那时工资不高,物价也不高,但书还是很贵的,名著更是少之又少。我知道那时候书是很珍贵的,真正爱书的人一般是不外借的,他却慷慨的借给了我。从此,不仅是对我二姑父,还有书,我都高看一眼。我也越发尊敬他们一家。
我慢慢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常常是去借书、还书。读书就成了我寄宿生活的一部分。慢慢地,发现自己不一样了,晚上不再被想家的伤感所占据,学习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不再是风风火火叽叽喳喳,变成了安静有想法的的女生。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启迪了我的心智,还提升了我的人生格局。我开始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爸爸从小告诉我“笨鸟先飞”的道理。我还算努力,中考时我考上了我们县城的重点高中,爸爸高兴地宴请了一大桌客人。高考时,我又一次给家里人带来意外惊喜,超过重点线5分,我爸爸又高兴地宴请了一大桌客人。一直以来,家人对我的期望值都不太高,还曾建议我读中师,因为受了书中人物的影响,我坚决要上高中、考大学,我的理想是当老师,但不是为了匆匆就业分配,而是立志一定要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老师。尽管不聪明,但是有内在动力,所以学业还算顺利。父母对我没有过高的期望,这对我反倒成了好事,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太大的压力,感觉学习上顺风顺水。我的家人觉得弟弟更聪明,期望值很高,所以他压力一直都很大,在学业上反倒没有什么成就。
也是受读物的影响,我高中时萌生了将来去支援西北开发的想法,当看到西北植被破坏严重时,还萌生了去西北种树的愿望。大学毕业都很多年了,我高中时的前后桌同学还时常拿西北种树的事儿调侃我。而我,内心笃定,浅淡一笑,不多言语。因为高中时我已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并在此找到了价值的认同,这或将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因为有西北情结,又从小立志要当老师,所以当年我一本院校第一志愿报的陕西师范大学,二本院校报的是河南师范大学。结果滑档了,我竟忘记了我曾稀里糊涂地听从了一个好友的建议,还报考了河南大学,并且同意调剂。河南大学是重点院校,当年只要过重点线都可以录取,所以两个师范学校都没有录取我,被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录取了。有遗憾也有幸运,因为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爱人和对我影响深远的公益团体——三农发展研究会。
我的叛逆比一般人来的要晚一些。大学以前,我在外人眼里是个中规中矩的好学生。大学读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我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在一次学校的社团展示与招募活动中,我久久停留在一个社团的展板前,农村、留守儿童、支教、调研等几个字眼不停地在眼中跳动,我的西北情结又回来了。当年这个展板就是三农发展研究会的招募宣传板。很快,我通过面试,成为三农发展研究会的一名正式会员,很多次利用寒暑假跟随协会一起到农村去,开展支农、支教、调研活动。
这是一个正能量的大学生团体组织,这里充满着理想、担当、作为、朴实、果敢、执着、乐观。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有些人成为了一辈子的好朋友。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爱人——王占红。因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所以很能彼此接纳、彼此认同,对于对方的“叛逆”不仅没有异议,反而变得格外珍惜。所以,我们迅速联手展开了一场追逐梦想、提升自我、坚持真理的支农行动。如果说中学阶段的西北情结更多是一种理想,而遇见三农发展研究会,则使理想化为实践。在三农的日子里,我每一天都激情澎湃。
后来我慢慢成为社团的骨干力量,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当社团发展与学业冲突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逃课,我的专业课学的一踏糊涂,往往是在离考试两个星期的日子里,我放下一切活动,抓紧时间复习备考,虽然整体不算优秀,但每一门功课都顺利过关。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甚聪明,然而这件事情使我慢慢有了自信,对自己的智商有了新的判断,我感觉自己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受智力的约束。这个认识对我后来短时间内考研和再后来更短时间内考公务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农社团伴随我大学四年,但三农情结将伴随我的一生。
在大三即将结束的时候,身边的同学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考公务员,有的开始联系实习单位,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在图书馆无精打采的闲逛,百无聊赖的拿起一本杂志,随手翻开一页,一位老人的一张黑白照片映入眼帘,看他慈眉善目、气宇不凡,很像我的爷爷,我随即对他发生的兴趣。照片旁边是他的个人简介和生平贡献,这个人正是中国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也就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儿童教育的人,且成果丰硕。我被他的工作经历和教育思想深深吸引了。根据文中的介绍,我很快在图书馆借阅了他的著作《陈鹤琴儿童文集》,上下两册一千多页,我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冥冥之中,我感觉自己找到了一生的方向,找到了新的价值所在。很快,我又以他的著作为索引,在图书馆借阅了我所能借到的文中提到的儿童教育思想和著作,两个多月的时间,我都沉浸在幼儿教育的思想海洋里。幼儿教育是健康人性的起点和基础,至关重要。想想现实中的境况,有太多的孩子被误导,有太多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无知中被虐待,我想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工作。不曾想,不经意间的随手一翻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很快,我便决定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之所以选择南京师范大学,是因为她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发源地,陈鹤琴于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他的幼儿教育研究,并建立了学前教育这个学科,这里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儿童教育专家。我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长远目标:学习、研究、传播儿童教育理念,使教师、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让更多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短期目标则是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众人皆反对。反对的理由一则专业跨度太大,二则备考时间太短,三是南师大太难考。但我内心笃定,也不再多说,开始默默准备。等我把考研用书陆续备齐时,离考试仅剩四个月的时间。我从一团乱麻中梳理出一个头绪,边学习边规划时间,逐步探索,慢慢调整学习方案,直到感到效果最佳。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半休息。我几乎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当时,陈鹤琴已去世很多年了,但那个时段,他就是我的精神导师,常常鼓励我、引导我,给了我重生般的力量,使我备考的每一天都精神抖擞。几个月后,我收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又一次给家人带来意外惊喜。戏剧性的是,当年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有二十多名同学,除一位社团好友因成绩优异被报送河大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外,其他考研者全军覆没,而一个计算机学院的学生成功跨专业考研到学前教育全国前三甲的南京示师范大学,这个消息在当年教育科学学院掀起了小小的波澜。
26-28岁,是我南京师大读研的三年,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导师,她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跨专业考研过来的同学不会思维定势,在这一点上你会比其他同学更有优势呢。这句话我印象深刻,一直激励着我直到研究生毕业。当时的我,有兴趣、有时间,又是十分懂事的年龄,又没有感情的烦恼,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最充实的三年,比我以往20多年读的书都多。我的专业水平、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论文答辩,我拿到了当年学前教育专业最高分的成绩。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我想谋取一份大学或大专院校教书的工作,去过几个地方,皆因我本科学计算机,专业跨度太大而被拒绝。后来又考虑去几所当地知名的幼儿园任教,因为我没有学习舞蹈、钢琴、绘画的经历,再一次被拒。最终决定自己创业办幼儿园。
与此同时,我爱人得知永城事业单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帮我报了名。离考试还有一周的时间,我决定一试,网上买了学习资料。待拿到书时,只剩五天的时间,我迅速梳理好思路,开始了五天五夜的挑战。我没有报太大希望,然而,命运却又一次转机,我顺利考上了永城的事业单位招考,又一次给家人带来莫大的宽慰。然而,对我来说,幸运与遗憾并存,幸运的是,我有了稳定的工作,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遗憾的是,我要和我的理想说再见。
2010年9月至今,我已在永城工作生活了近11年。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城,在这里,我建立了家庭,发展了友谊,拓展了事业,这里有我无尽的牵挂,这个小城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工作第一站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一年后,到乡镇挂职锻炼两年,之后借调到老干部局办公室三年,又主动申请回到关工委。虽然当初那个关于幼儿教育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但也从事着和教育相关的工作。
工作之余,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发起成立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志愿服务团,希望因为我们的分享和陪伴,能给迷途中的同学们一丝光亮。两年来,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志愿者40人,其中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32人,本科学历5人。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教师、公务员、乡镇干部、法官、医生、成功企业人士。其中专职优秀教师6人,家庭教育指导师4人、心理咨询师5人,法制教育指导师2人、优秀青年医生1人。服务内容涵盖生命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梦想规划、身心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律法规常识教育、科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等。我和志愿者们一道,先后走进13所乡村中学,和五千多名青少年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一起讨论、互动、开心,甚至流泪,感受当下的感动,激情澎湃的期待未来,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也不算辜负。
从出生到如今,三十六年过去。我的成长就浓缩在这近五千字的文字里。为人正直、追求品味、乐善好施是爷爷留给我的精神财富;二姑父家的书柜开阔了我的视野、启迪了我的心智,提升了我的人生格局;大学期间的三农实践增加了我的阅历,激发了作为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遇到陈鹤琴老师,走进南京师大,我找到了一生所努力的方向;毕业后虽工作辗转不定,然心性逐渐成熟,与之追求的事业日渐明朗。兜兜转转,感觉自己又回来了,回到了初心、原点,真的挺好。感恩我的家庭,感恩生命中所有遇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