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晒着秋日的暖阳,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带上儿子和女儿赶个大集,让孩子们了解一下集市文化,感受一下非超市模式的购物方式。
卖苹果喽,三块钱一斤。卖白菜喽,一块钱一斤……一溜烟就来到我所居住小区附近的城中村至今还保留着的传统集市。虽然离得不远,但是赶集的次数不多。集市上卖水果、卖蔬菜、卖各种各样东西的都在大声的吆喝着,长达 2 公里的集市上,人流涌动。好多年没有感受到集市的热闹和喧哗。在繁华的大都市,这种传统的集市好多都已经消失了。现在的集市被冠上了一个时尚的名字——地摊经济,看来这种传统集市要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且集市文化还要继续发展下去。
赶集对两个孩子来说比较新鲜,他们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物品,看到的是农民的辛苦和生意人风吹日晒的不易;感受到了买东西不像超市一样看好什么东西直接拿走,最终集中结账就可以。在集市上同样的东西有很多人在卖,可以挑选,还可以讨价还价。儿子说,赶集和在超市买东西的相同之处就是最终都是用手机扫码付款结账。扫码付款也是中国新时代发展的新产物,是人们生活的新体验,这种新体验已经成为人们习惯性的消费方式。
21世纪初,超级购物市场(超市)逐渐走进人们生活,成为老百姓消费的主要场所。它不像集市一样,要在约定俗成的日子小商小贩和老百姓集中到这里来买卖东西。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中,赶集是人们采购东西的主要去处。如果赶不上这个集,就要等下个集才行。两个集之间大约相隔五天。
记得小时候,爷爷骑着金鹿牌大28自行车,我坐在车子的大梁上和爷爷去附近的乡里赶集。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赶集,因为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时候的玩具很少,买的最多的就是吃的东西和生活必需品。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会在麦收前赶集买几捆我们喜欢喝的汽水。有一年,爷爷特意驾着驴车去集上买汽水,结果没有买到,很失落的赶着空车回来了。那时候赶集的人和卖东西的人都是那么的淳朴,那么的实在,很少有今天的尔虞我诈和缺斤少两的现象。那时候买的东西质量过硬,用好多年都不坏。而今社会发展了,人品和产品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大多数孩子也不会像我小时候那样有赶集的欲望,社会的发展和便捷的网购,随时随地可以消费,可以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但愿地摊经济能够更接地气,越来越景气,不要过早的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因为它是许多老百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原始、最根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