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我再次拿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本书,总觉得里面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通过这个牧羊少年一遍遍地撼动我的内心。与第一次一样,让我反复品读的,还是“天命”二字。
书中涉及到了宗教信仰、“上帝”、“炼金术”这类偏于唯心的东西,小说后面男孩与上帝之手对话而成功变成了风这一情节更是具有魔幻色彩。但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这是一部象征性的作品,也就是说,作者正是通过牧羊少年的看似奇幻的经历,用“宇宙语言”象征性地传递了与“点石成金”有共同之处的追寻天命的过程。
天命,或许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希望与追求。不同的人,对于天命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态度。牧羊少年两次梦见金字塔下的宝藏,自称“撒冷之王”的老人告诉他那就是他的天命。少年相信老人,因为老人对他的一切了如指掌。他卖掉羊群,开始了追寻天命的旅程。这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人的天命:父亲眼里同样的对云游四方的希冀,买爆米花的商贩想攒钱去非洲的愿望,水晶商人想去麦加朝圣的向往······他们只是把天命放到未来,以做憧憬。和他们相反:对生活充满着热情的卖甜食的商贩,不远万里前往麦加朝圣的皮革匠,倾听沙漠语言的赶驼人,还有穿越沙漠寻找炼金术师的英国人,都和他一样在追寻天命的路上。
男孩曾在水晶店工作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他像店主提议做一个水晶陈列架,提议用水晶杯装茶卖给过路人。水晶店家起先并不同意,因为他不习惯改变,正如他不敢前往麦加朝圣一样。但男孩却与他不同,他坚持相信“预兆”,因为那是追寻天命的过程中来自上帝的指引,正如他屡屡挫败后仍选择带着一笔可观的财富穿越沙漠寻找金字塔下的宝藏。在他们身上,映射着生活中的两类人:一类是理想主义者,饱经挫折仍相信梦想的指引,敢于改变,敢于面向未知;另一类人只是守住当下,不轻易改变,也不轻谈理想。在小说中,作者赞扬那些忠于天命的人,他们也确实令人钦佩。但在现实中,我们无法轻易地评判理想或现实的轻重,因为变化可能意味着转机,也可能意味着凋零。
如何追寻到天命?
要相信。相信我们可以掌控生活,不被命运主宰;相信一路艰险只不过是一场考验——只为杀死心猿意马的人······
要坚定。钱财被抢空的悲怆、沙漠遇爱情的吸引、守一群羊度安稳余生的诱惑,对于圣地亚哥而言,都是追寻天命过程中的考验。他犹豫过徘徊过,但最终还是跟着自己的心来到了金字塔下。尽管最后少年发现宝藏并不在金字塔下,而是在自己最开始出发的地方——在一座破旧的西班牙的教堂里,也是他第二次做关于金字塔的梦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人一旦步入青年时期,就知道什么事自己的天命了。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一切都那么明朗,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们敢于梦想,期待完成他们一生中喜欢做的一切事情。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企图证明,根本不可能实现天命。那是表面看来有害无益的力量,但实际上它却在叫你如何完成自己的天命,培养你的精神和毅力。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这几年里,我总觉得我对“理想”二字怀有太多太多憧憬和热忱。现在想想,或许就是初读此书时,主人公的奇幻经历对我产生的影响。懵懵懂懂的青年自然会相信天命的存在,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怀着浪漫色彩期待预兆的到来。可是,当那股神秘的力量开始阻挠,起先我们会在困境中愈挫愈勇,充满干劲。或许在历经千难万阻后,我们走到了金字塔下,跟着心的指令向下挖——我们也一无所获,像那个男孩一样。可是,不会再有人跟你说,西班牙的那座破教堂里有着宝藏。事实上,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徒劳······所以,在每一次徘徊与彷徨中,慢慢地我们的棱角被磨平。我们放下执念与天马行空又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学着平凡地生活下去,把理想锁起,只作为年少轻狂时的印记。
我们慢慢发现,现实远比一片沙漠更渺茫、更残酷。
但我依然愿意坚定地相信天命,哪怕无法实现。
小说或许只是一部童话故事,给人美好的希冀。但是如果把生活中的每一步——学习、爱情、工作、婚姻,都视作天命的一部分,在茫然失措时、在犹豫徘徊时、在难取难舍时,我们想到那个牧羊的男孩,想到那片沙漠,心中或许就会多一点面对磨难的勇气和韧劲,会有着对点石成金的质变的期许,会相信“衣带渐宽终不悔”终将换来蓦然回首间、灯火阑珊下的结果。
风沙翻涌、战马嘶鸣。平静地默念 “马克图布”——相信命中注定。
一些皆为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