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
“又没有我……”
”上榜的打卡文为什么没有我呢?……”
“我真的会读书吗?真的读懂这本书了吗?”
感觉自己进入了盲区,学习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1、为什么觉得学习是痛苦的呢?
《有效学习》中提到,不断有研究表明,情绪体验也可能会降低学习效果。如果情感上感觉不舒服,就不能投入的做事,如果压力大,头脑就没有办法安静。
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很深层次的情绪活动,而情绪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最近自己就深受不良情绪的影响,一直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焦虑地度过。读书内容的打卡文一直没有上榜过,在阅读《有效学习》这本书时,也总觉得不能够完全吸收到精华。
《有效学习》中提到,学习活动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挣扎的过程,需要凭自己的力量学习。
2、原来我掉进了这个坑
为什么我写的东西就一定能上榜呢?自己觉得好,不代表是真的好呀。真的把书读懂书嘛?表达的真的清楚吗?是不是盲目的自信了呢?
在阅读《有效学习》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这是一种过度的自信表现。
书中介绍了过度自信会阻碍有效学习,一旦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就会放弃继续寻找事物支持的内在关系,停止了努力的思考和学习,就不会再有进步。
想要提升能力,学习势在必行,知道了自己的原因,要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呢?
01 提升内驱力
经常对知识的回顾与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避免有过度自信的表现。
001 回顾加深:为了提防偏见行为,可以每天写反思日记或记录学习感悟,通过梳理学习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地迭代自己的思维能力;
002 反思评估:在反思中系统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自测,自我发问的形式,来检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02 借助外驱力
猫叔在分享中提到过,“人都是懒的,人都是没有耐心的”,所以除了要及进行自我反思,还有积极寻找外界的检查和监督。
001 寻找同事、同频的小伙伴的帮助,寻求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给予客观地评价;
002 参加社群讨论学习小组,积极地展示和暴露自己的观点,促进提升个人的能力。
要知道分享和暴露地越多,收获就会越大。
03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加快学习进程。
001 间隔时间学习法:“遗忘曲线”是人们正常的生理表现,研究发现我们在获得新的知识后,定期提醒自己回忆可以抵抗遗忘的速度;
002 交替学习法:在新旧知识间进行交替学习,让学习活动分布在较长的时间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行动力只属于你自己,你不开始行动,你的世界就是寸步不移。——罗振宇
3、你真正做到极致地努力了吗?
凡事向内找原因,向外求方法,想成为行家就要极致地付出努力,极致地做事才能加快成功的速度,你做到极致了吗?
听过猫叔的分享,反思自己很多时候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虽然每天坚持早起、学习、写文,但收获和成果的并不十分明显,原因是自己只是战术的勤奋,战略上却在偷懒。
01 你有强烈的需求和目标吗?有在努力实践吗?
虽然自己定位于育儿领域,每天看书、分享,但并没有做出极致的努力,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分享中并不只是输出读书精华,还要带有自己的读书感悟;
比如自己在育儿践行中使用的方法,要记录和总结,做为案例积攒起来。
02 你有为了学习去链接专家,积攒人脉吗?
接近牛人才能变得更牛,要学什么就要近距离地接触专家,而想要更广阔的社群圈子,就要和身边的人或事进行强强联系。
虽然参加了几个育儿社群,但却没有好好认真的学以致用,以后要记录学习和践行笔记;
虽然链接了育儿领域的老铁,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后要定期带着问题去交流,链接更多的同频人,扩展自己的人脉圈,寻求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03 你是说得出,做得到的人吗?
猫叔说,对个人品牌的打造就是“讲我所做,做我所讲”。要想得到快速成长,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得到强反馈,并进行强反思,勇敢地展现自我,增加自己的曝光率。
可以通过写读书感悟及系列文章增加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曝光度,还可以在社群中找机会做读书分享,以空杯心态接收到更多的反馈,借外力督促自己更加努力的学习。
最重要的是及时进行反思,记录经历,总结经验及改进措施进行积累和沉淀。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作者李尚龙说,不要做一个看起来很努力的人,低水平的努力不叫勤奋。
4、提升自我的认同和价值感
虽然读书的打卡文没能上榜,但比起拥有别人的认同,建立和提升自我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更最重要。
自己不但收获了很多学习的方法,提升了认识及思考的能力,还对未来的定位方向越来越清晰,这些体验和收获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大的进步和成长。在学习中要有主动性,不断地回顾和反思,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让有效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学习的关注点应该放在成长,每天要认真生活和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相信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精通领域的专家。
即使有过怀疑,有过否定,也不要放弃努力,学会在逆风中成长。
不要在命运需要你逆风飞翔时选择顺风而去。——《少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