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过让自己变的更好吗?”
“好像想过,又好像没有”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让自己活的更好吗?”
“如果有一盏明灯指引我,我愿意。”
自从我建立了这个公众号,让我认识了一群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人。
他们社会阶层不同,性格各异,他们大方的戏谑自己曾经的尴尬与不堪,在用玩笑的方式坦荡自己过往悲欢离合的同时,所有人都笑的很放肆,但所有人的内心早已泪流满面。
未来有一个趋势,叫做社群。
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共同把生活过好的群体。
我们可以来自天南海北,我们可以拥有所有不同的特征,只要我们有一颗想持续成长,想让自己变好的恒心,那我们就是一家人。
所以,我准备筹划我们这类人的一个社群。
社群会收费,但费用只是象征性的一个门槛,可能一块钱,可能一毛钱,或者你觉得如果你在社群里获得了巨大的收获,费用随你定。甚至你觉得你已经达成了你的目的,你已经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你也可以取回你的会费。
收费不意味着赚钱,而是我有强调过,整个社会正在从免费时代过渡到收费时代。很多人参加很多群体,报了很多廉价的班,之所以他们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就因为付出的代价小到他们忽略不计,所以他们没有把成长当成自己的刚需。
只有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才会时刻惦记着,我们如何才能通过努力,尽早取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我知道,只要我发起一个社群,跟随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一定非常踊跃。
但同时,我也在思考。
为什么很多人对我讲的概念没有兴趣,找不到认同感?
因为他们往往还是职场上的新兵,别看有些朋友,年纪虽然已经很大了,但是从学校毕业后马上进入了一个安逸的工作氛围,一直处于平淡的状态,多年来没有压力,没有变化,所以同等意义上,这部分朋友,没有成长就意味着还是个新兵。
为什么新兵就不能理解我们一直推崇备至的概念?
因为他们的经历不够,阅历不够,更重要的是,他们吃的亏还不够。
怎么理解这句话?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表面上听懂一个道理的时候,其实我们只是看懂了道理的字面意思,我们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它。
那我们什么时候才会对这个道理感同身受,深信不疑呢?
就是当我们陷入与这个道理相关的困境时,我们会特别渴望这个道理背后的解决方案。
只有我们亲身在这个道理上吃了亏,我们才会意识到,原来有些道理不是简单听听就可以了的,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直接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的质量和效率。
所以,往往我们只有摔倒过才会发现我们的路上有一个坑,即便前面的必经之路有一个大坑在等着你,只要你没有亲自去摔一摔,你永远会选择视而不见。
这是很可悲的。
于是,我现在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会不接受成长,不愿意改变。
他们还没有经历我们成长道理上的挫折,他们体会不到我们曾经的挫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迫切的想要成长,想要改变,想要脱离原有的生活,去追寻未知的自己。
那我们为什么总是急着把成长当成自己工作生活的第一目标?
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也意味着剖析我们自己。不管生活阅历多少的人,都同样适用。
曾几何时,因为我们经历过失败,付出过惨重的代价,所以在我们鲜嫩活泼的心里,出现了一道道裂痕。
我们的嘴角渐渐找不到当年乐观开朗的微笑。
随着时间一步步向前迈进,随着工作的坎坷和生活的磨难不断将我们侵蚀。
我们舒展的眉头渐渐多了几道与我们实际年龄不符的皱纹。
每当我们对着镜子捋平每一道眉角细纹的同时,我们这才发现,原来不是我们老的太快,而是在面对所有问题时,我们都在习惯性的皱眉头。
我们不再单纯的觉得所有事物只有好与坏,对与错。
我们发现正反两面之间还有无数的微弱倾斜。
我们发现每件事都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发现每件事都关系到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
我们开始不敢轻松做出每个决定,我们总在纠结,是又如何,否又如何。
于是,我们开始困惑,焦虑,以及烦躁不安。
所以,一条能够帮助我们顺利爬出这些陷阱的绳子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刚需。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需要成长,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回到它原来幸福快乐的样子。
所以,一个小学生,他会懂我们真正想要什么吗?
很多没有经历过挫败的年轻人,在一些长者面前,不也还是小学生而已吗?
多年前,我听郭德纲的相声总有一个困惑。郭德纲明明已经是相声届的一方泰斗,为什么还时不时的在老先生面前自称小学生,是否过分自谦,抬高自己。
现在我懂了。
经历过了,才会惺惺相惜。
经历不够,只会冷嘲热讽。
生而为活,已经非常艰难,于是我们才需要更多的成长帮自己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劈荆斩棘,需要更多的成长帮自己看清沿途隐蔽着的机关陷阱。
没有人能够逃脱自己人生的这一难,区别只在于它来的早还是晚。
与其等着磨难降临,不如把决定权抓在自己手里,主动直面磨难,大方直面自己,只要我们坚信自己能赢,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