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2006年和平之桥奖的得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始终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所以他致力于研究是什么让我们难以体会心中的爱,以致于互相伤害。卢森堡教授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和谐,同时也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开始之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面对家长的唠叨,你会选择如何沟通?
A.“妈,你不要再唠叨了!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B.“好了妈妈,我知道你是关心我,但我现在长大了,自己可以做主了。”
C.“妈妈,你的意见(关心)我收到了。让我再想想,这件事情我想自己决定,好吗?”
首先呢,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一个自测:
老公下班回家后总是打游戏,你会选择如何沟通?
A.“你现在下班回来就玩电玩,什么都指着我干,还能不能好好过日子!”
B.“老公,前几天你下班回来,就玩电玩,都是我收拾,有点小辛苦,还有点无聊,你能不能陪陪我呀。”
C.“老公,明天吃完晚饭后,可以陪我到楼下散散步,聊聊天吗?”
不知道大家如何选择?而选择之后,对方又会如何回应呢?大家不妨用几分钟的时间思考回忆一下。
对于上述问题,如果你选择了B或者C,情景又会如何呢?好了,思考回忆结束。大家是不是心中有些朦胧的感悟,又或者有一些茫然的迷惑呢?
有人可能会说,我不打架、不斗殴,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地区,不需要学非暴力沟通。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缺乏关于非暴力和暴力的相关了解,认识不到自身暴力而导致的。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缺乏关于非暴力和暴力的相关了解,认识不到自身暴力而导致的。
童年时期,甘地从祖父那学会了画暴力之树,用来描述暴力的根源。每天,他都和祖父一起分析自己这一天的经历,分析某个行为涉及使用的暴力因素,比如如果某件事涉及武力,就把它归到暴力之树“身体的暴力”一边;如果造成了精神伤害,就归类到“隐蔽的暴力”一边。
几个月后,他房间的一面墙就写满了各种“隐秘的暴力”,比如,言语上的嘲讽、威胁、挖苦、批判、指责、冷漠,以及挖苦的眼神等,与“身体暴力”相比,它们的危害性不那么明显,但却更具有杀伤性。
就像我们开始所作的测试中,所有的A选项都更容易对自己或者对方造成伤害,也更容易引发争吵和暴力,这就是一种暴力沟通,暴力沟通的结果无论输赢,都会筋疲力尽。而B和C选项则包含了理解和接受,会让我们的沟通更加顺畅。
当然,这种暴力沟通不止可以针对他人,更是可以针对自己。比如有些人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苛,总是认为自己应该做到很多事情,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地让自己更加焦虑不满。
在翻译《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两年里,这本书的翻译者体会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好处。他说:“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无论是与他人发生冲突,还是与自己产生矛盾时,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互助,消除暴力沟通所带来的伤害。
非暴力沟通意味着让我们用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等,来主导我们的生活,更是让爱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