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九:
原文:文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以时,五谷繁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攷(考),终岁献贡;养民以公,威历不诫,法省不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恩也。夫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功而无让,民贫苦而纷争生,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生,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夫水浊者鱼噞,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则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天下从之若响之应声,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
注释:文子认为:以前先王治理天下,内心清静神思不妄动,神志平和智力不妄用,内心抱持着精诚仁爱的信念通于天地,于是好雨随季节交替而至,田野中五谷生长繁盛,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官员们按时到各处巡视观察,到了年末朝廷上就会论功行赏;君王内心公平对万民一视同仁,外示以威严之貌以做警诫,制定法令制度易于执行而不繁苛,所以教化天下万民有如神化,法令宽缓刑罚适宜,囹圄为之一空,天下风俗齐一,没有人妄图使奸耍滑以贪功图利,这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功劳啊。到了后世,为上者予取予求而没有节制,在下者贪图功利而没有礼让,万民没有教化因此贫苦而纷争不已,劳民伤财而又劳而无功,智诈奸伪丛生,强梁盗贼遍地滋生,朝廷里上下埋怨无计可施,法令制度虽在却得不到有效执行,所以水太混浊了鱼无法呼吸了就都聚集在水面上,政令太繁苛了就会导致民不聊生铤而走险,为上者多欲那么在下者就会想方设法对付,为上者滋扰烦乱那么在下者就得不到安定,为上者想法越多那么在下者就会争斗不已,这种情况下不去抓住矛盾的根本进行治理,却总是纠缠于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还希望能够治理好天下国家,那无异于希望凿开渠道堵住流水,抱着木柴去扑灭大火,只能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圣人劳作少就容易治理,欲求少就容易满足,清静无为就可以使万民归于纯粹素朴,于是不恩施就有仁义之名,不空言就容易获得人民信任,不渴求什么就反而会得到好的效果,不刻意去做就反而容易达成目标,心怀自然大道,保有至真的内心根本,任大道而怀精诚之心,天下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像声响跟随声音,影子跟随形体那样依附过来,这是因为圣人懂得修炼自己的内心,跟随大道的根本啊。
有言:自修,循道,无为。
老子之三宝,曰慈,曰俭或曰啬,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则能爱人,爱人则能聚人,故能强大。俭则能简易,简易则能事功备、财货足、民心齐、国家强,故能致广大。不先则守雌道,柔可克刚,弱可胜强,利于不败之地也。圣人以精诚之心则必推己及人,有慈人爱人之大同之心,所以圣人之心即生养教化之心,即生生不息之心。是以圣人能不言而信,不为而成者,以其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而精诚之至也。
故圣人法天地之道,以万物为刍狗,得以教化如神,天下一俗,天下从之如声随响,如影随形也。明王守此三宝,仁义治国,道德归化,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强敌无兼并之资,无战胜之利,故虽小必大,虽弱必强也。而昏聩之君私心不净,欲求难全,上下相怨,内外交争,于是民不安定,盗贼横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