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你点这个标题进来,就说明你想歪了。
其实你觉得让你焦头烂额的人际关系中,隐藏的可能都是一种游戏而已,只是我们一直参与其中,却不知所以。今天重点聊聊夫妻关系中的几种游戏。
1、三个自我
在认识这些游戏之前,要先理解一个基础知识:你身体内住着的三个自我。
这三个自我每时每刻都通过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同时也给自己的行为下达指令:
第一个是类似于你自己父母亲形象的自我状态;
第二个是自主地对现实进行客观分析的自我状态;
第三个是以往遗留的固着在儿童早期的自我状态;
我们可以通俗地把这三种自我称为:父母的自我、成人的自我、儿童的自我。
父母的自我会让我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这些行为:管束、批评、指导或者是保护、控制、呵护,这些倾向都来自于我们早期的对父母表现的观察和记录,并且你还会将这些倾向再传递给下一代。想想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约束、管教或是保护你的,再对比一下你现在每天对他人和外在事件的反应,你就理解什么是父母的自我状态了。用一句话说:你的心中住着你的父母亲;
成人的自我会让我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你对外在情境做出独立的、客观的评价,并用公正的态度表达出来,你发现问题,然后得出结论。这些倾向来自于你儿童早期通过对外界的探索和试验而得出的结论。这种状态一般出现在你面对客户和老板的时候。用一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成人的自我。
儿童的自我会让我们这样:本能地、随意地、依赖、逆反或者是创造性,这些倾向来自于儿童早期的一些内心体验。看看你的孩子或者身边其它人的熊孩子,你就能体会到什么是儿童状态了。用一句话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
这些自我就住在你的心中,会随着外界的刺激而被激活,那么如何判断这些自我状态的出现呢?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这些行为线索:
父母的自我
当一个人的用词经常出现“你应该”、“你必须”“你要”、“这不行”等等,语气上可能是训斥的,也可能是安抚的,在姿势上,往往出现一些权威性的身体语言,比如挥手、交叉双臂等。这时,父母的自我就处于主导地位了。
成人的自我
当一个人的用词经常出现“对不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现在的情况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等,语气上一般是探讨的、商量的,姿态上常常是认真倾听的,或是思考的,这时成人的自我就处于主导地位了。
当一个人的用词经常出现“我就不……”“看你怎么样……”,或者是“恩恩……”“好的……”,语气上表现出顺从或自然,不修饰的,姿态上表现出坐立不安、哭、大笑等,这时儿童的自我就处于主导地位了。
这三种自我都具有很高的存在价值和发展价值,并不表示哪一种就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他们在特定情境下都会发挥相应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有一种自我,或某一种自我“入侵”到其它的自我状态中,那么人的社会适应性就会出现问题了。
2、挑衅
明白了这三种不同的自我,我们来看一个夫妻间心理游戏的案例:
丈夫回家晚了,妻子不满地唠叨:
妻:你说你天天回来这么晚,家里什么事你也帮不上……
夫:恩恩,是是……
妻:不光回来晚,到家里也不说话,像谁欠你钱似的,告诉你,我不欠不你的,别摆脸子……
夫:(沉默了)
妻:!·#¥%……—*()……
夫:(爆发)“你到底要怎么样嘛!我都已经对你低声下气了,你还不高兴……”
妻:(哭)好!你竟然跟我喊?!跟你过日子倒了八辈子霉啦啊啊……!!
在上述的案例中,妻子真心感觉到了痛苦和不被重视,后面的结局往往是,丈夫出去生气,妻子在家里处理自己的伤心,然后丈夫回来道歉,得到妻子原谅。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实际上是在共同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名字叫:挑衅。
这个游戏中,实际上出现了三种角色:迫害者、拯救者、牺牲者。
一开始妻子扮演了一个迫害者的角色,对丈夫施加各种压力,让丈夫感到各种不爽,但是丈夫一直不说话,实际上在扮演一个牺牲者的角色;后来丈夫在沉默中爆发了,丈夫变扮演了一个迫害者的角色,而这时妻子马上转换角色,开始扮演牺牲者;再后来,丈夫想和好,又开始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就在这样的角色不停的转换中,夫妻间无意中进行了一个叫做“挑衅”的游戏。
在沟通的过程中,夫妻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交错式的沟通。妻子以父母的自我出现,期待着丈夫以儿童的自我反馈,这时丈夫也确实以儿童的自我表现:“恩恩……”“是是……”,这时沟通还在进行中,这种状态如下图所示:
后来,丈夫觉得不能忍受,想要找到问题的原因,以成人的自我反馈妻子,于是双方的沟通路线变成了一种交错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一旦沟通的路径出现了交叉的线条,此时的沟通就开始出现冲突了。
但是,注意(尤其是阅读此文的丈夫们):下一次,这样的循环还会再次出现!于是夫妻关系中,会听到那句话:唉,(这一套)又来了!
从沟通分析的角度来看,妻子在游戏中实际上是无意识地进行着某种验证,验证的目标只有一个:没有人真正爱我。可能是由于妻子在童年期,与父母的互动中得到了较少的关注和爱护,在她的心中留存着一个声音:没人真心对我!
于是在夫妻关系中,妻子一次次地想验证丈夫是不是真心对他好,验证的方式就是:挑衅。通过一次次地挑战丈夫的耐心的忍受度,来证明这个人是真心对我好的。如果某一次丈夫接受了妻子的感觉,并表示出理解和包容,妻子得到了放心的答案;
可是过一段时间,这种疑虑会再次浮现出来:他对我是真心的吗?于是再次挑衅,一旦某次丈夫受不了爆发了冲突,妻子得到了一种自我伤害的快感:你看,我就说你不是真心对我好吧!你以前都是装出来的!
此案例中的性别可以互换,男性也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对于这种情况来说,需要的是挑衅的一方有清晰的自我觉察,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并且告诉自己:我已经长了,我不在是那个童年期无助的我了,我可以自己建设自己的生活。
3、“是的……可是……”
这个游戏的内核是看似一个人提出求助,而实际上可能他真正想要的恰恰是任何人都不要帮助他。
我们来看一段对话:
夫:最近工作总是不顺,我那个主管总是针对我!
妻:那就找主管谈谈,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夫:没用的,谈了又能有什么用呢!
妻:那就离职别干了,凭你的能力到哪不行啊?
夫:可是离职了,上哪找工作去啊,现在工作不好找啊
妻:那你总要想个办法解决啊,不能就这样下去啊!
夫:你看,连你也针对我吧
妻:我……
在这样的游戏中,丈夫首先扮演着一个牺牲者的角色,而妻子变成了拯救者,不停地给他想办法,丈夫则在每一个赞同的“是的”后面,总会找到一个“可是”的理由,到最后,妻子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这时实际上丈夫变成了一个迫害者:用自己的“不可解决”的问题,让妻子感到无助和失败,妻子则由拯救者变成了一个牺牲者。
而在这个过程中,丈夫实际上是在验证自己童年期的牺牲者形象: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
从沟通分析的角度来看,夫妻间的沟通路径一直处于丈夫寻求安慰,是儿童对父母的方向,而妻子一直想以成人对成人的方向给出帮助和建议,于是再次出现了交错的沟通,如下图所示:
4、要不是为了你!
关于这个游戏的经典案例是这样的:
一个丈夫的销售业绩最近不太好,而妻子想和他一起出去玩一天。结果恰好在他们外出游玩时,客户打电话来说取消订单了。
夫:你看,又丢了一个单子!要不是因为陪你出来玩,能这样吗?
妻:……
于是以后妻子在丈夫业绩不佳时更加躲着丈夫了。
其实在这样的案例中,其实丈夫心理清楚自己的单子丢了与妻子出来玩没有关系,但是出现这样的结果他心里其实很高兴,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给了他一个良好的机会以赶走身边的人。
这个案例中的实际情况,可能最适合于说明所有这些夫妻间游戏的本质,在这些游戏中,看似游戏中的双方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实际上游戏者之间并没有诚实亲密和开放的关系,这些游戏的最深处,透露出来的其实就是一句话:
逃离亲密关系。
所以,为了良好的健康的婚姻关系,这些游戏玩得越少越好。
限于篇幅(你能读到这里,已经相当不错了),关于游戏的其它层面的分析没有全面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的畅销书《人间游戏》,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台回复“人间游戏”获得免费下载地址。
祝大家游戏愉快!
作者:杨中兴,心理学硕士,上海多家集团公司前人资总监,职业培训师
个人公众号:豌豆心理,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