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便是人性吧。人是一种动物,主要还是动物性。但进化出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是大脑的脑容量、前额叶的情绪控制、语言等等,我们的手臂也很长,能够到和身高等长的物体,手指可以从事极其精细化的动作。这部分不同,姑且称之为人性。(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人性的物理基础。我还是想把这部分不一样的部分,分成底层的心灵部分的人性和外显的物理基础部分。)有人说还有神性,也许有吧。但我觉得,“神性”,是人类在发现自己多么与众不同后,再次进化,发现自己应该回归大自然,臣服大自然。
(二)
所以人性就在那里,和世界一样本没有善恶、对错。但何来这样的争执呢?
当人的生存状态很好的时候,人并不天然贪婪,像吃饱的狮子,并不会对身边的食草动物有任何追击。这时看着像“善”。当资源匮乏,或者意识上觉得资源会匮乏,大家都处在贫瘠和恐慌之中,人人自保,便显得“恶”。这不过是趋利避害,罢了。
心理学里,有一个60分的妈妈。妈妈做到,在孩子成长探索时,或心理或身体崩溃前,施以援手即可。不需要做到完美。甚至要看到对孩子的恨。是的,不是光有爱,有恨,而且需要承认它。因为劳累、因为对妈妈自我生活工作造成的限制或困境等等,妈妈自然的会趋利避害,会有不高兴的情绪。要去看到它,看到内心的“恨”。因为它客观存在,不去看到它,就会被包装成别的力量显现出来。比如,为所欲为。
有些“为所欲为”,比较过分,还裹挟着父母的自恋、亲密关系的投射,把孩子的身体说成“我的身体”。常见的呢?我爱我儿子,所以我就可以让他做我想做的事。因为在我的价值观和经历里,我认为那些事就是对的,不容置疑的对的。因为当年照顾孩子,我放弃了我的梦想,那现在他应该要来继承我的梦想。
更常见的呢?控制欲。“我妈觉得我冷。”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想要施展出来的“爱”(其实是一种内在渴望的表达),你就必须接受。”有的时候,内在渴望可能是妈妈在求关注,妈妈在寻求外在援助。但因为看不到自己内心对孩子的“恨”、“抱怨”,所以自以为自己干什么都名正言顺,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三)
所谓“恨”,所谓“恶”,不过都是我们在和世界交互式,对彼此的谨慎,和对彼此的敬畏。西方世界里,有一种观点,有信仰的人比没信仰的人要好些。我不对此评价。但“好”,是指什么呢?有些人的解释,是多些敬畏心。
上世纪,西方世界又提出了人本主义。关注到人,挺好的。看到了人的觉知很强,不是行尸走肉,认为人之有别与动物的需求,有人性。
以人为中心,但切莫失了敬畏之心。如今,人类正自以为是,对石油无限度的使用,对热带雨林无节制的砍伐,对飞鸟珍禽爆敛式的享用。就像一个嚣张的小孩、慌张的小孩。
不管这次疫情是因何而起,但都请停止对外的抓取。“吾性自足,不加外求。”我们并不匮乏,内在满满的富足,勇敢地沉下心来,打开她,会发现内在璀璨无比。一花一世界,我们的内在是一个小宇宙,一个静候多时的空间。
人性,非善非恶。我们是大自然所孕育,和大自然同构。臣服自己,臣服大自然。爱我们自己,爱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