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书笔记整理
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为什么房地产商在售楼的时候,会先带顾客去看没人会买的破房子?为什么汽车经销商在顾客掏钱买车之后才会建议顾客购买各种配件?如果想知道原因,那么让我们一起进入《影响力》的世界,了解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作者围绕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六大原则,从每一原则的社会功能来讨论,分析顺从专家们是如何将其整合到购买、捐赠、让步、选举或赞成等请求中,使之发挥巨大的力量。
一、互惠
互惠原理说,要是别人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凡是有人敢违背它,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裁和嘲笑。它能被人用作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比如克利须那协会实施的“先施恩再乞讨”策略,让他们大获成功,经济收益和筹款数额实现大规模增长。
互惠原理同样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而且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所以有人可以利用这一点,达到不对等交换的目的。
互惠原理有一种技巧叫作“拒绝—后撤”术,大体可以这么理解,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为了增加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出一个大些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我保证会拒绝,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倘若你的要求设置巧妙,我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一种对我的让步,并有可能感到自己这边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的第二个要求。这种手法不仅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
如何拒绝?如果拒绝请求者最初的善意或让步,大概可以让我们成功回避这一问题。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二、承诺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
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作“登门槛”,很多销售人员就是用这种方法做成了大生意,这也符合承诺和一致原理。书面声明的承诺力量很强,比如为了实现目标,把它写下来,逐个实现,我们会进步神速。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因为我们想让别人认为我们是个言行一致的人。同时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作者认为,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这对教育孩子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对于我们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情,决不能靠贿赂或威胁让他们去做,贿赂和威胁的压力只会让孩子暂时顺从我们的愿望,必须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抛低球”手法,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做出有利的购买决定,等决定做好了,交易还没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这种手法明明让当事人做了糟糕的选择,却还觉得挺高兴。
如何拒绝?要对抗结合了承诺和一致性原理的影响力武器,唯一有效的防御措施就是一种思想上的觉悟:尽管保持一致一般而言是好的,甚至十分关键,但我们必须避免愚蠢的死脑筋。我们必须警惕不假思索地自动保持一致的反应,因为有些耍花招的人正想利用它牟利。
三、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我们队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就如抬头望天一样,如果一群人在望着天,那么即便你知道他们并没有看什么东西,你也会顶不住压力的想抬头望一望。
不确定性。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多元无知”状态,如果一个人受到侵害,一群人看到了的话,他们上去帮忙的概率反而比一个人看到的时候要低,因为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因此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护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尽可能精确地说明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
相似性。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这类人的行为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才正确,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仿效相似的人,而不是跟我们不相同的人。
如何拒绝?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四、喜好
喜好的理由有很多,具体如下:
外表魅力。光环效应指出,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而外表魅力就是这样的一个正面特征。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
相似性。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比如销售人员会假装跟我们有着相似的背景和兴趣,以此来打开话题。
恭维。利用“喜欢我们”这一微不足道的信息,人们就能有效地诱使我们还以好感、答应请求,很多时候,别人恭维我们、亲近我们,其实是有求于我们。
接触与合作。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由于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此它对我们的各类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笔者想,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始终固执的认为,找熟人好办事,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条件反射和关联。有些人因为天气不好,会把火撒在气象预报员身上。我们展示积极地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欢。
如何拒绝?我们不需要识别出所有导致好感的因素,严防死守不让它们对我们发挥作用,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听之任之,顺其自然。顺从专家用来诱使我们产生好感的东西,不必提防,只要当心它们带来的过度好感就行。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对顺从专家的好感超出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就是唤出防御机制的时机了。
五、权威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所以我们对权威的服从到了盲目的地步,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它有三种象征符号:
头衔。头衔是最难也最容易得到的权威象征,它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它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
衣着。一些骗子穿上对自己最有利的服装,比如制服或者西装,等受害人意识到衣着打扮只是像个权威并没有实质意义,往往为时已晚。
身份标识。衣着除了可以发挥制服的作用,还可以用于装饰性目的,表现更广义上的权威,精致、昂贵的服装承载着地位和身份的光环,珠宝和汽车等类似的身份标识也是一样的。
如何拒绝?为免受权威地位的误导,防御策略之一就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因为我们一般都会低估权威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一旦它出现在要求顺从的场合,我们往往会来不及提防。我们要问自己问题,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六、稀缺
稀缺原理告诉我们,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逆反心理。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因此一旦短缺,或者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以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跟这种妨碍对着干。
最佳条件。跟一贯的稀缺比起来,一种本来有后来没有了的东西,会让人更想要,就像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如何拒绝?我们务必牢记: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
很多时候,我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相反我们只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虽说这条孤立的信息通常就能给我们正确的指导,但它也能让我们犯下显而易见的愚蠢错误。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概念,所以说即时的影响力是自动化时代的原始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