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实验: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特 ·米歇尔让一群4岁的孩子做选择,是现在要一份糖果,还是15分钟后要两份糖果,屋子里有两份糖果和一个铃铛,如果孩子们可以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他们就可以得到两份糖果,但如果等不及,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摇铃,然后吃掉一份糖果。
一部分孩子抵制不了诱惑,很快摇铃吃掉了一份,而另一小部分孩子坚守住了15分钟,最终得到两份奖赏。
之后就是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那个情节,心理学家继续追踪这群孩子未来的发展,那些没有忍耐力的孩子大多数比较平庸,而那些能够坚守的孩子大多数比较厉害。
一般引用这个故事的时候都只到这个层面,但还有一些细节你不会很了解,据说当时在那个做实验的小屋子里研究人员是录了像的。从录像中显示,那些抵制不了诱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死死地盯着糖果看,一些孩子时不时地还咽口水,结果不到一分钟他们就缴械投降了。而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孩子一般都采取了一点小措施,有一个小女孩用头发挡住自己的眼睛,让自己尽量不看糖果;另一个小男孩虽然时而不时地看一下,却把铃铛推得远远地;还有一个小男孩确实舔了舔桌子上的糖果,但迅速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据说这个小孩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政客。
这些细节告诉我们,那些能抵制诱惑的孩子,不见得全是因为自控力很强,极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做了一点微小的改革,而这个微小的改革,使得糖果的诱惑力大大减小。
科学家们曾在一个公司的办公室里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他们在一张公共桌上放一大包高热量的食品,在公司几乎所有职员高喊减肥的气氛下,这包食品仍然很快就被消耗掉了。后来研究人员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把食品就放在刚才那张桌子的抽屉里,而且明确告诉大家,食品就在下面。结果发现,食品消耗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可以粗略地估计,放在抽屉里的食品诱惑力只是桌面上食品诱惑力的三分之一。
是这些人懒惰吗?是他们不愿意拉开抽屉吗?当然不是。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决定吃还是不吃桌子上的食品,都没有经过理性思维,潜意识就帮他们完成了这项任务。事后研究人员采访了公司员工,问他们为什么食品放在抽屉里就不想吃了,他们回答都非常肯定,仿佛是深思熟虑过似的:“其实近段时间我在减肥”,“这种食品我不太喜欢吃”。
我们总以为自己做选择是理性的,其实不然,我们很多决定是在潜意识下就已经做出,我们并不知道而已,不仅不知道,我们的理性思维还会为自己的非理性选择寻找托词。
所以,一个微小的改革往往可以避开人性的缺陷。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力超级强大的人,我们都是普通人,面对诱惑的时候大多数人是难以控制的,所以我们必须在诱惑出现之前就要选择远它。
当你还清醒的时候,准备深入工作之前把手机放得离自己远一点,它对你的诱惑力就降低三分之二;
当你发现一堆人在闲聊,如果你还清醒,告诉自己:赶紧走,赶紧走,走慢了就陷入琐碎了;
在你意志力最强的时候,把手机上和电脑上的游戏删得一干二净,不要幻想自己能抵制诱惑,现在行,过一会儿就不行了;
在你还清醒的时候,远离那些时刻充满愤怒、激动和牢骚的人,多靠近那些内心平和,积极上进的人,不要以为你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最好还是相信自己是个普通人,近朱你就赤,近墨你就黑。
如果你是家长,最好不要相信,你们家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会老老实实地锁在柜子里。你给了他一个手机,就给了他一个诱惑,你最好还是相信你们家孩子是个普通人。
如果你是一个高中生,你最好不要相信你既能够谈个恋爱,又能够搞好学习。你最好还是相信自己是个普通人,不是那个能一心二用的郭大侠。
有些人说要从此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你千万不要太相信。他,也就是说说而已!
我们最好还是相信自己是个普通人,时间极其有限,精力极其有限,如果真想折腾出一点什么名堂来,需要放弃一些爱好,一些欲望,甚至是一些人际关系。
我们最好还是相信自己是一个普通人,需要扎扎实实地管理自己,在我们还能把控自己的时候,远离那些消极的人,远离那些让人颓废的物,逃离那些让人堕落的环境,一步一个脚印。
做学生的还是要一套一套地做试卷,一道一道地更正错题,一点一点地积累能力,相信量变才能发生质变,日拱一卒,采用乐观的保守主义策略,这样可能更靠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