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送了一本刘慈欣的《爱因斯坦赤道》给刚上初中的大外甥,本以为他会喜欢,但他却告诉我,“我从来不读刘慈欣的书。”
是从来都不喜欢读还是从来没接触过?
外甥的阅读量在同年龄的孩子中算大的了,他经常在班上发表演讲,讲四大名著中《西游记》里的故事那可是令他班上的同学听得两眼放光。
他的情商也比较高,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很快混迹于小朋友大伙伴之中,思维灵活,歪理都能被他掰扯成正道。
正因如此,他需要一根小小的火柴点燃内心对自然世界的更多想象力和学习热情,更需要优秀的作品而不是说教让他去领悟关于自然、关于生命更深层次的成人很难直接传递给他的东西。
总有一天,随着他的成长,当他能静下心来去读去思考的时候,他也许会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生命呈现!
攀登者
在高山仰止之间,书中呈现攀登者一次次尝试生命的极限。登高望远的人文情怀从诗篇文章中足见,而对自然生命抱有极大探索欲望的人却能天马行空想象出令你大跌眼镜但表现极佳的画面。
成人科幻小说我其实接触并不多,当我在怀着好奇看完这本少儿科幻小说后,不得不说孩子们也许需要从这样一种充满探索与好奇的世界中发掘一些生活的新奇,让想象的种子在心底生根。
春华秋实,四季轮回,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的交融替换迭代,到底隐藏怎样的缘由?人类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和心灵道德边界的探索,其实没有教科书式的统一答案,孩子们思维的世界又将如何打开?
在这本《爱因斯坦赤道》,我对作者写到的《朝闻道》唏嘘不已,作为普通人,我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科学探求精神持保留态度,而真正的科学家,却正是这种牺牲精神另人敬佩。
开篇的《山》很吸引人,一个叫冯帆的攀登者,一个永不上岸的海洋工程师,以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登上海洋上的珠穆朗玛峰,开启了与外星人对话的神奇之旅。
还不止这些,当冯帆在一次登山途中和队友遭遇意外,只有他一个人幸存,其余人全部丧生,包括他的恋人。
在人性的谴责与无休止的指指点点的煎熬中,如果不是导师的规劝,他可能做出干脆的了结,但最终他了结的是登山的情愫——此生再无山。
而在大海之上他竟然能遇到比陆地山脉更高的“水山”,他一往无前决定哪怕是面临死也要登上此生从未遇见的水山之巅。
最终的夙愿是什么呢?
他必须活下去,因为山无处不在。
显然,这似乎并不是简单的一场奇遇,而是回归生命的思考。
少儿科幻小说以这种方式的呈现,大概是对少年关于生命最好的启发。
思想者
人的灵魂附着肉体,思想是人区别于人最有趣的存在。我们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脑电波的存在和物理磁场的形成又有何区别……
刘慈欣在《思想者》中别出心裁,用第三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他和她的偶遇,然后是十年后、七年后、十七年后的相逢,是约定,又像是一种承诺,最后以一件礼物,看似是“渔网”的网架系统,阐释着宇宙恒星系统以及人脑意识运作的规则。
他是一个脑外科见习医生,她是一个天文工作者,他在一次天文台抢救脑部摔伤伤员时,以主治医生助手的身份,怀着对天文观测极大的好奇和兴趣与她结缘。
他觉得天文台总是一个超脱和空灵的地方,亦如认识的她一样。而她却说天文学只是一次又一次观测、记录,再观测、再记录,不超脱,也不空灵。
他觉得她所探测的宇宙空间有限,而他所研究的宇宙无限,因为人脑无限。而她却笑说不是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无限的。
他在思云山救了她的导师,车子驶离,而他却觉得他的某些东西留在了思云山。
大概是思想火花碰撞后的意犹未尽,天文探测和人脑意识的一探到底。
十年后,医院组织春游,地点竟是思云山,他鬼使神差的来到天文观测台,竟然邂逅了在各个天文台搞观测项目的她。最后,以七年后天狼星的闪烁为赌注,成为他们相见的理由。
七年转瞬即逝,他在妻儿熟睡后的深夜抬头仰望星空,是的,他在找天狼星。而此时的思云山已经成为度假区,修建了一座座度假别墅。天文台早已不在,人生过半,他们都在想着最后一次的追梦吧。
为了一个诺言、一个心愿,果真他们都来了。恒星闪烁的波形和时间果然跟之前预测的一模一样。
下一次,要等十七年,人生苦短,十几年只不过是银河系中星系的一次闪烁轮回,而人这一生的最美好的岁月,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在这个十七年间,他成为著名的脑科学专家和医院院长;她则成为科学院院士。人生各自走向巅峰,心中却依然藏有曾经的那份梦想和期待,而将关系的维护看得坦然。
如若这段关系中非要有一个外物作为纪念,那就是他送给她的“恒星闪烁传递模型”,或者干脆叫做“人脑神经元信号传递模型”,这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但有不同的意义。
四次的相逢,三十四年的际遇,半生的约定,一辈子的思想者……
学习者
刘慈欣的这本书里很多章节其实最开始是写给成人看的,做了一些删减修改后出版成了少儿科幻小说 。成人当然也可以看,而很多成人看后也未必能完全看明白。我在看到一半时心中迷团四起,看到最后,书中有高人指点才拨开心中云雾。
书中讲到的攀登者也好,思想者也罢,不都是生活中多少有你也有我的众生相?只不过他走过万千高山,机缘巧合之下登上“水山”,而你正在面对或即将翻越的又是什么“山”呢?
如果外在呈现的状态是攀登的话,那么内在探求的关于心灵成长、关于精神沉淀、关于思想成熟的话题将伴随一生,只不过他和她以天文为纽带,而你和那个他(她)又是以什么为链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