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读经书时,如何才能懂得其中的奥义呢?
1、先看作者的时代背景。每一种理论都是应时代所需才出现的,评判她的正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不能总是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去衡量。
2、要将作者的论述全部通读几次,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学术思想。说话是因人因情而异,有的话是当时的权宜之说,作者未必就真的认同。所以,千万不可根据作者的一言一文来评判,断章取义是不行的。
3、注意作者所谈理论的层次差异。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有浅显的理论,也有高深的理论。如果把这些理论进行细分就会有诸多层次。我们在看作者的论述时,要看作者是谈哪个层次的问题。高层次的问题,不能用低层次的眼光来看待;低层次的问题不能用高层次的标准来衡量。就好比:我们不能用蚂蚁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衡量人类社会;人类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去衡量蚂蚁,因为此二者境界不一样。不懂得层次差异,是一些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有时,作者所谈的问题是读者所不理解的范畴,而该读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往往会认为作者是胡说八道,于是一阵批驳,结果闹出笑话。
以中国古代学者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为例。所谓的白马非马,是一种哲理思辨。所以我们在评判时,就要站在这个层面上。你不能把这种理论当成现实中的行为方式的准则,理论,有时可指导实践,有时则不能。理事不可混淆。如果你和公孙龙不是站在同一个层面上,那么你会认为他荒诞不经,也就无法得出正确评论。
谈一种哲理,未必在做事上执迷这种理论。当然,如果公孙龙在做事上执迷这种理论,你就可以批评他。
再以科研为例。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发现,几乎都有人给予反对。因为新的发现超出了旧的科学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那些反对者用旧的科学标准来衡量新生科学,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也是层次混淆的结果。
在同一部书中,有时作者会谈论诸多不同层次的问题,层次不断的变换。而读者不懂得的层次差异,当然也就跟不上作者的步伐。总认为作者的许多话自相矛盾,其实是自己不理解造成的。
关注更多最新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共号“禹音”朋友们在:百度百家、百度媒体平台、百度日报、今日头条、UC订阅号、搜狐自媒体、凤凰自媒体、企鹅媒体平台、QQ公众平台、牛棚文学部落、网易媒体开放平台、新浪看点、一点资讯、北京时间自媒体平台、博客中国、豆瓣、简书关注中华儿童国学第一品牌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