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城市建筑遭受重创,旨在恢复和重建城市的规划方案遇到各种挫折,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的日本建筑师们积极参与进来。1960年5月,世界设计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新陈代谢”组织联合出版了《新陈代谢1960》,在此次大会上崭露头角,并以大胆的想法和激进的项目引发关注,借此赢得了国际声誉。当时丹下因工作原因并非成为“新陈代谢”中的一员,但在很大程度上,他战时和战后的经历促成了他在新陈代谢运动中的作用。
“新陈代谢”一词由该组织成员之一的川添登首次提出,除了“新陈代谢是生命的重要特征”这个生物学意义之外,日文中的汉字“新陈代谢”也体现了吐故纳新的涵义。
1960年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政治动荡、文化辩论、建筑实验在这一年交叠。特别是美日安保条约的续约在日本国内引发激烈反应,激发了长期潜在于日本社会中的矛盾。大规模反对安保条约的群体事件的结果之一就是执政内阁的更迭和新首相所宣布的收入增加一倍的计划,该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引发了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奇迹。同时,日本战后文化特性的重新定义也导致了针对传统的激烈辩论,这一过程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丹下和新陈代谢派的城市设计概念。其中,伊势神宫根据演变和再生观念设定的以20年为一次轮回的周期性重建,成为新陈代谢的城市概念的传统原型。
经济奇迹引发了巨大的建设热潮,推动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大规模城市建设为新陈代谢主义者的宏伟构想提供了舞台,并支持他们的设计变成现实。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也为日本赢得了主办重大国际活动的机会,包括1964年奥运会和1970年世界博览会,两次盛会都为丹下和新陈代谢派提供了实现他们的宏伟建筑的机会。
一大批现代化建筑应运而生,如代代木体育馆、山梨会馆、东京湾规划···一次次吸引着全世界建筑师们的目光。2007年4月,一篇出现在当月《建筑实录》上的新闻再次把全球建筑界的注意力引向一座日本建筑,该新闻报道了黑川纪章的作品中银舱体大楼即将被拆除的消息。令很多建筑师大为吃惊,不仅是因为此建筑是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的标志性作品,更因为它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日本战后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其实此事并非孤例,包括其他新陈代谢建筑师的一些建筑作品也同样难逃厄运,如黑川纪章与1976年设计的另一座著名舱体大厦——大阪索尼大厦与2006年被拆除、菊竹清训东京索菲特酒店在2007年被一座更大的公寓楼取代···
在设计此建筑时,黑川期望舱体能以每25-35年更换一次,讽刺的是,因东京这样的当代大城市的生长变化速度之快,早已超过新陈代谢主义者所预想的“新陈代谢”进程,结果被迫更新的不是个别舱体而是整栋建筑。所有拆除的共同根源来自于——日本大城市快速上涨的土地价格和由此带来的土产拥有者将土地效益最大化的欲望。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从日本开始扩展到亚洲的其他地区,成片的空地以史无前例的速率迅速发展成新的城市区域,与此同时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心城区也经历了更新过程。因蜕变速度之快,城市规划都被抛之脑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消费主义文化再次主导的时代,伴随以往的巨构城市的野心的自大狂心态再次浮现,公共部门对壮观“图像”无尽的胃口滋长了建设中对“大”的狂热。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城市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人类世界现实中的空间和社会结构正在经历一次真正的革命,在此意义上,新陈代谢主义有关城市演进的思想仍在我们当前城市主义现象的研究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