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的焦虑是因为我们急于过标配的人生,要有房有车有孩子,但是所有的时光中,我们能做只有把握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我们为什么要样样跟别人一样,着急过于别人一样的生活?
大学的时候学过从众心理。原因有两点,一是采取被群体所认同的观点和行为,可以避免被排斥和孤立;二是正确性模糊的情况下,需要依靠大多数人来避免错误,体现为一种认知行为,也减小了一个人承担代价的风险,体现为最小成本原则。在人人都希望跟着大众的潮流走的时候,特立独行显得那么孤单,那么无助。
我们小心翼翼观察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察言观色,尽力讨好,我们羡慕别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对世界宽广的见识与阅历。特别是农村出来打拼的人们,生来就有着朴实的性格,但因在繁华的城市显得那么另类,于是人们懂得染发卷发,粉末浓妆,衣品奇异,然而这样仍不能融入城市的人群,改变了外表,但改变不了的是气质。那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单纯天性,一张真挚的脸面对人群与百态,看着妆容精致的人群,不必为自己简单的着装惊慌失措,反而可以静静喝一杯茶,观看杯影交错的晚会,专注倾听的自己也会成为一道风景。
我们不一定要寻求跟别人一样。例如有人点了一杯咖啡,你显得自己不另类,也硬要一杯咖啡,然而你不喜欢咖啡的味道,你更喜欢的是橙汁,你勉强把咖啡喝下,难受了自己。有人因为略施手段,把别人推到坑里,自己攀上了枝头,人们都说好多人都这样做啊,但是我们也要跟别人一样吗?还是不如安心做生长在泥里的荷花。
我们都怕自己会落后,会被别人看做不正常,大龄女青年总被父母催婚,“有谁这个年纪不结婚生孩子了,拼事业就算再好也没有一个着落”,在老一辈眼里,男人、孩子永远是女人的归宿。曾经学业优秀的孩子因为还没有结婚,还没有走上这条“正轨”的路,因此父母甚至孩子本身也会着急。却不知,良人难遇,总不至于说随便把自己嫁出去 就了事。为什么要着急跟别人一样,早早结婚生子,身材发福,事业渺茫,为什么不可以先潇洒生活着,努力着自己的事业,健康 美好地生活着,继而等待缘分的到来,等待爱情甜蜜的相遇。
想起在中学的时候,很多村里的同学因为家里贫穷,因为读书无用,不如出外打工,还有几百块钱一个月,种种原因让他们放弃了学习,放弃了这条路,等多年以后,我庆幸自己的坚持,尽管那时候很苦,甚至连伙食费用都很艰难筹划的时候,我还没有放弃,心想好好走,到了最后一步再说。如今,以前的同学早早结婚后,有了儿女,依然要出外打工养家,儿女不得已留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带,这个年代,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太常见了。我们没有一样,因为努力努力孩子就在身边成长,努力努力,就可以让老人不担心养老。
如今我们也都是出外打工,但是外面的房价太高了,很多很多人都感叹买不起房,无法在城市里安个家,但是我们还是坚信自己会有一个家,筑一个巢,这是因为我们要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但我们认真且知足地生活在每一天里,同时也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人生更丰富。我们平淡地生活着,努力地工作着,体味着艰苦,也体味着幸福,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唯一思维方式,我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自己适合什么,所以我们走我们选择的路,我们不需要什么都跟别人一样。
任何时候,都要清楚“我是谁”?所以我们别在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要顺着自己孩子的特性,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之人,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时候,清楚“我是谁”,不受同事、朋友,甚至亲人的影响,也不用去附合他们,保持自己的正直之风,自然“吃得香,睡得安”。任何时候,清楚“我是谁”,我是一个懂独立思考的个体,我不属于任何人,我们真的不一定需要寻求跟别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