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成长”二字的理解仅限于“长大”,正如儿时的相簿扉页上几个醒目的大字:小朋友快乐成长一样,我认为所谓成长就是快快乐乐、顺顺利利地长大,完成从小学升入初中、高中,直至考入大学的过程。上大学后,我对成长再没有更多的概念,那时多半是喝着鸡汤、看着成功学,一边仰望着凌晨三点的哈佛图书馆神话,一边低头快步向前。
刷新我对“成长”二字的理解的,是李海峰老师在猫群分享的微课一一成长法则。老师引导大家重新思考“成功”“感恩”“年轻”等词的定义,指出了榜样与偶像、成功与成长的区别,还阐释了他对“三个平衡”“系统的力量”的理解。这次分享让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成长和成功的不同,明确了追求个人的持续成长比追逐世俗认为的成功更有意义。
成长,不单单是长大,更是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成功则更多的是一个结果,一种经过努力奋斗之后达成目标的状态。二者有无联系呢?我认为有:只要踏实地走好个人成长之路,最后登上的一定是成功的高峰。
(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追求的目标普遍是学业事业、房子车子、票子乐子。快速成功、一夜暴富成为了普罗大众日夜思慕的“梦中情人”。打开微信公众号推文,放眼望去,满屏都是“三十天英语流畅说”“二十八天马甲线速成”“一个月成为业绩第一”等勾人心魄的“小妖精”在跳跃。然而,纵观马云、刘强东、马化腾等成功企业家的履历表,不难发现:任何人的成功都没有捷径,所谓的一帆风顺其实是凭借着机遇和运气,而这些令人艳羡的“幸运”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付出。
相反,成长却是可以持续加速的,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只要你找对方法。
(三)
美国新锐思想家沙恩·斯诺通过分析研究现当代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长路径,深度挖掘他们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源,归纳出加速成长的9项原则。
1.找名师。一个聪明且勤奋的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走的很快,但是,若能找到名师带路,他就能让自己腾飞。这里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读研期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是刚从政法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作为班委的我有机会经常与她接触,通过一起吃饭聊天,我学到了很多法学界的前沿知识。有一天,老师突然问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有没有兴趣跟着我做一件大事?我们抓破脑袋也想不出来这件“大事”是什么。老师又问我们都去哪些单位实习过,对于法学专业的实习有什么看法,能否把自己的实习经历写出来给学弟学妹看,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实习机会提升自己。我们这才明白,原来老师正在构思一本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实习的书。
后来的事可能你已经看到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去到法院、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和律所实习了一段时间,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对同学、指导老师的采访结合起来,最终写成了这本《实习手册》。你也许会说研究生出书也不是啥了不起的事,不过,我想说的是:这是全国第一本系统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实习的书,而且是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如果当初没有老师的idea,我就算有一堆经验和干货也不可能出书,更不可能轻易成为该领域的全国第一。如果没有老师的人脉积累,我也不可能与法学界大牛级的出版社发生联系。名师的作用有多厉害,相信已经不用我再多说了。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名师呢?这就要充分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了。比如你想出国留学,那就去新东方等国内知名的培训学校,那里有一流的师资力量以及完善的出国留学服务,有专人 帮你打包处理出国的各种繁琐程序,而你要做的就只是认真学习。也就是说,尽你所能去勾搭你想有所作为的领域的牛人。
2.善用平台。要海淘上天猫、想健身用keep、买电器上苏宁……这些不单单是广告宣传语,也是平台做大做强后的真实写照。善于利用平台,就能轻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你是一个化妆品生产者,想要推销自己的产品最好的方式不是自己先建立一个电商平台再去营销,而是直接把产品拿到淘宝、京东、聚美等已有的大平台上去卖。后者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要低得多,而这些节约下来的成本则可以作为你发展其他业务的资本。所以,如果你所在的领域已经有现成的平台可以利用,那就毫不犹豫地站上去。
那么,如何找到适合的平台呢?有两点:第一,目标明确。还是拿化妆品营销来举例子,在寻找平台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是最大程度地增加销量提高收益还是要做一款高品质好口碑的产品立足业界。有的放矢,才能让接下来的每一步行动都保持在既定的轨道内。第二保持危机感。就算你上了平台,也要不断努力、持续精进。不然,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君不见每年9月有多少“状元”在亲友的欢送下踏入国家高等学府,而四年过后有多少仍能保持势能、领先同侪的?君不见有多少学霸在毕业时手握数张offer,却在工作多年后一事无成、泯然众人的?平台只是跳板,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能力。
3.大道至简。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做的所有的事,而在于努力做好的关键的几件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要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就足够了。
丁俊晖,国际顶尖斯诺克球手。8岁开始接触台球的他,在校只修语文和数学两门课,并且只学半天,其余的时间用来练球。一到假期,丁俊晖就到上海接受系统的斯诺克专业训练。11岁时,丁俊晖选择了完全放弃学业,专攻台球,每天的训练时间常常超过8个小时。“飞鱼”迈克尔·菲尔普斯,美国职业游泳运动员。11岁时开始专攻游泳,每周训练7天,每天至少5个小时。16岁时,教练为菲尔普斯制定了一份魔鬼训练计划: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天训练两次,每周训练6~7天,每周的训练里程至少有8万米。从这两个体育界传奇人物的成长历程中不难看出,想要快速成长,就一定要学会做减法,目标太多反而容易无从下手。普通人也许没有他们那样的天赋,但是仍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持续专注,效果必定不会差。
为什么只有三点?嘿嘿,成长这事儿没人可以代替你。想要取得真经,就赶紧去买《出奇制胜》回来看吧。对了,看完了别忘记实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