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我向公司提了正式离职申请,告别了这家我为之倾注了整整六年心血的公司。这六年,我在公司里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心血,每一个项目、每一次加班、每一场会议,都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今我要离开了。
有朋友安慰说,当前环境不好,有份工作干就先干着,不要太任性,我点点头对他说:“我尽量忍着,但我不知道能忍多久”。
在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很压抑和焦虑,度日如年。当一段关系一旦产生“忍一忍就能解决”这种念头时,这段关系就进入倒计时。过完年回来我没有太多犹豫,也许是过年家人给我的爱与关怀转化成了催化剂,我终于还是提了离职。
我知道接下来我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了,但我不后悔。
我的另一个朋友说,“还是没有忍住呀”,似乎早已看穿了我,这也不奇怪,大学四年大家同处一片土壤,肆无忌惮的生长,各自的秉性早已心知肚明。其实我想离职不为别的,就是单纯的无法承受当下所处的环境和制度,这已经到了我的极限,一头骆驼身上再也承受不了任何一根稻草。
大概七八年前,我那时刚到上海,在我租住的小房间里,看一部名为《勇敢的心1995》的电影。直到现在,电影里的某些画面还时常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并激起层层涟漪。电影讲述的是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反抗英格兰贵族暴政的英勇故事。在电影中,他对着自己组建的那支草根军队慷慨激昂地说:“一个机会,就一个机会,告诉我们的敌人们,他们可以夺去我们的生命,但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这一句充满力量的话,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为了自由而英勇奋战的画面不可磨灭。电影里还有一个画面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华莱士被敌人抓捕之后,在法场上,法官提出只要华莱士说出“宽恕”这两个字,就可以免除折磨他的各种酷刑,让他痛快地死去。然而,华莱士却毅然决然地高声喊出:“freedom!(自由)”那声音仿佛穿越了屏幕,直击我的灵魂。
当然,说这些不是说我也要追求自由,我没有华莱士那么伟大,我只是遵从了内心真实感受做出选择。
威廉·华莱士在面对“舒服的死”和“严酷的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坚决不肯放弃自由,哪怕是承受着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那些他承受酷刑的画面,就像重重的锤子一样撞击着我的心。我知道,他并非真的不害怕死亡,而是他绝不肯放弃最后一丝希望,那是对自由的希望。在他的心中,自由就像是最后的心灵净土,再也容不得任何人去践踏。对于他来说,一旦这块最后的家园失守,以后他将面对的就是无尽的、生而无望的深渊。
仔细想想,这电影中的情节不也和我们的生活相似吗?生活中我们努力工作,无非是想多挣些钱,为家人和自己换取些自由的空间。但是适得其反,我们越忙碌越反而越丢失了自己,忘了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为了生存,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忍耐和妥协。我们向工作妥协,不管工作的压力有多大,任务有多繁重,我们都默默承受;我们向制度妥协,每一条不合理的制度和条款都像一条绷带,将人粘死在墙上,我们却还要装作若无其事,以证明我们混的如鱼得水;我们向上司妥协,即使有时候上司的要求不合理,我们也只是默默听从;我们向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妥协,哪怕这些事情违背了我们的本心。虽然我们偶尔也会有反抗的想法,但坦白讲,很少有人能像华莱士那样意志坚定,敢于直面生活中的不妥。就这样,我们在妥协与反抗、逃避与自我安慰中慢慢消磨着每一天。这并没有使我们获得幸福,反而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千疮百孔,甚至丢失了自己。
卢梭曾经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的确,生而为人,我们注定无法完全摆脱生活中的枷锁,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讨好自己,与我来说,另一层含义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净化。我们要学会勇敢地拒绝,远离那些会消耗我们能量的人和事。要珍惜那些真正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的人,比如亲人,他们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无论何时都会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朋友,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陪伴我们度过喜怒哀乐,给与我们鼓励;爱人,与我们相伴一生,共享生活的酸甜苦辣却也不离不弃;对于这些人,我们要更加倍地去爱他们。
讨好自己,这并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最深的关爱;这也不是任性,而是一种觉醒。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再逃避,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要敢于去直面。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我知道这非常困难,真的非常难。但是我不想再继续妥协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根“希望之烛”,我特别害怕它会被生活的凛风吹灭。我不敢确定它一旦熄灭还是否能够再次复燃。所以,即使我身处严寒之地,身体被冻得瑟瑟发抖,我也要双手扣合,拼尽全力保护好内心那份微弱的光,不让它熄灭,给于它干柴让它变得熊烈。因为那盏烛光就是我唯一的能量之源,是我在充满挑战的生活中继续前行的动力。
它也是我的底线,不容任何人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