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璋追念恩师沈尹默诞辰138周年
(陈梅璋老师与沈尹默孙子沈长建在雕像前合影)
今年6月10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一代书法大师,沈尹默诞辰138年周年(1883~2021),也是陈梅璋老师东渡扶桑回国后的第五个年头。这里有叶落归根的华夏传统,更有一份弟子追念恩师的情结。
(沈尹默学生陈梅璋即兴挥毫表达对老师的怀念)
去年,我在上海书画岀版社岀版的《沈尹默文献》一书中,看到了陈梅璋老师的几篇文章,其中有一幅“丛中笑”三个字的文章,特别吸引我的眼球,从这本书中沈尹默与陈梅璋的师生之情溢于言表,读者亦可从中感受到,并对其师生往事略知一二。
沈尹默先生的祖籍是浙江湖州,沈尹默三兄弟诞生于陕西汉阴。现在汉阴建了“三沈”纪念馆,旨在纪念新中国文化巨匠、新文化运动先驱、北大著名教授、国学大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沈家三兄弟青少年时代曾生活于汉阴,现当地政府特批建造了规模不小的纪念馆,陈列“三沈”事迹及作品供后人瞻仰、纪念。陈梅璋老师为汉阴“三沈”纪念馆捐赠了沈尹默先生的相关资料。
近年来陈梅璋老师又奔走在上海与浙江湖州之间,为沈尹默湖州纪念馆的建设而鼎力相助。回沪后的五年里,为了追念恩师,传承恩师的“五四”精神和书法造诣真是马不停蹄,尽心尽力。
沈尹默先生是一代书法大师,北于南沈在文化界,书法界是人人皆知,而他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首创白话文诗三首,《人力车夫》、《月夜》、《三弦》了解的人并不多,尤其是我们下一代年青人。
最近,国产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它极其难得地取得了口碑及收视双丰收的佳绩,其豆瓣评分已经高达9.3分!剧中沈尹默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岀现在银幕上。沈尹默终于岀现在主流媒体上,搬上银幕了,他的岀镜率不高,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恢复,也算是为纪念沈尹默诞辰138周年献上了一份大礼。
沈尹默的学生陈梅璋老师,引用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的一段话来加以解说: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沈尹默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之聘,到北大任教。他开始是教《诗经》和历史的,北大聘请沈先生教学,教的不是书法,而是《诗经》和中国史。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国历史的人,其国学水平当然了得。可以说,沈先生首先是个学者,是一个思想者,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
陈梅璋老师说:“书法家”不宜作为沈尹默大师的第一身份。什么是书法?书法只是书写文字的一种手段。被书写出来的文字,要说是一种修为,首先是文字意义上的修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创白话文诗词再到北大任教,恩师沈尹默——“首先是个国学大师,是一个教育家,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所以,在沈尹默先生138周年的诞辰日,来追念这样一位大师更有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
陈梅璋老师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在上个世纪末他从日本回沪探亲,首先想到的是恩师,师母及其家人。回到海伦路504号沈老的家,儿时跟着沈老学书法的往事历历在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时就把想为恩师沈尹默建墓立碑的想法告诉了沈老的家属,并获得沈老家属的全权委托。
(陈梅璋老师在雕像落成揭幕现场,左一是原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杜宣,右一是原日本书法泰斗今井凌雪。)
说说容易,做起来可没这么简单,从选址,雕像,刻碑文,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己之力,在2001年,沈尹默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在上海福寿园“秋明湖”畔旁落成了沈尹默的纪念雕像,完成了让后人祭奠这位大师的夙愿。
每当沈尹默先生的诞辰日,或者是忌日,陈梅璋老师只要在上海都要去福寿园看望恩师,去年在疫情其间还陪着沈尹默先生的孙子沈长建去福寿园祭拜老师。
陈梅璋老师最后用沈尹默先生,在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时所作的一首诗来作为纪念沈尹默先生诞辰138周年的结束语。
成毁纷纭四十年,史编“五四”要増删。
不是中国共产党,看谁重整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