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星期六,是六年级日有所诵教研群活动的日子,组长推荐的是上卷的两篇诗歌《别闷闷不乐》和张养浩的元曲,《别闷闷不乐》为澳大利亚现代诗歌,作者玛丽·吉尔摩。诗歌篇幅短小,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只是淳朴的感情流露,诗人用劝说的口吻启发人们告别悲伤,用乐观的心情迎接生活。这首诗我们已学习过,学生们在诵读中,能感受到要快乐地生活!
第二首张养浩的元曲,内容通俗易懂,节奏感强,而且描写的画面很美,在探讨中,老师们提议可以读绘结合,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且老师们还交流了怎样才能更好的带领学生学习日有所诵?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她的范式:范读-领读-学生自读-理解诗意-老师总结,对我们启发很大。
这是一首带过曲。此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曲中所描,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花、山家,这六种景物在几十字的尺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水墨云山野趣图。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则不事渲染,犹如白描,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
全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前面的《雁儿落》,纯粹描摹自然风物,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可以说是“无我之境”。后面的《得胜令》是“有我之境”、“倚杖”两句写人看山。曲子通过变化多端的美丽山景,写出了山、云与“我”的关系。在这些景物中,除了“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之外,更有人的活动。爱自然的人也会被自然喜爱,作者不仅把自己融入云山之间,而且把云山当作充满灵性的、活的生命体,说“云山也爱我”,人与自然在这里完全融为一体,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的韵意
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这正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
入元以后,知识分子遭受了空前的遗弃和冷落,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他们仕途无望,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和优越性,在残酷现实的撞击下,被碾得粉碎,他们感慨万端,苦闷异常。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思索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主体人格,元曲家们达到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他们的审美眼光也更加贴近自然的韵致,发现了常人所不能或没有发现的天然之美,给人以超然淡泊的艺术美感。张养浩作为元曲作家中职位最高的一个,也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超然物外,淡泊明志,保持了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孤傲、耿直不阿的品性。他们把主观感情更多地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达到了“欲辩已忘言”的忘我之境,与陶诗和盛唐山水田园诗有着相同的风致,然而又有更为深层的时代内容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烙印。这类题材的曲子,丰富了元代散曲的内容,给元散曲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正如王国维所说:“元曲佳处何在?唯自然而已,唯意境而已。”在张养浩的《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中,人和自然交相辉映:人是自然的人,自然则是渗入人的灵性的自然。王国维先生所阐释的“自然”“意境”等审美理念,在本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
诚然,我们在呼吸这首曲子所散发出来的自然气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作者借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失意的复杂感情,但这绝对不会影响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这是一种超越:对人生的超越、审美态度的超越。
张养浩曲子总的特色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每次教研活动,老师们集思广益,积极发言,妙语连珠,思维碰撞,会有更好的智慧生成,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