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活动再次验证了一个定律:手快有(机会),手慢无;认真做(有收获),打酱油无。转移游戏场所或规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写下来”呈现“白纸黑字”的冲击力,这样才帮助自己“想明白”为什么做这件事以及怎样做、做了之后能得到什么。
训练营活动为期7天,时限有点短。起初未认识到挑战有多大,毕竟每日会写三件事(具体是在3721中养成习惯),所以训练营中发布事件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弄清楚这件事的目的、意义以及复杂事件的分解。我遇到的其一问题是:有些事件目的、意义写的比较空泛,比如要阅读完《初级项目管理》培训手册,目的写到“巩固一下初级项目管理相关内容、研究一下能否把其中的思想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中。”意义写到“手册内容虽然是项目管理基础知识,但有利于拓宽在这方面的思路。”后续反思了一下,既然是基础知识,对自己来说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可以熟悉概念、基础应用等,但不至于涉及到拓宽思路方面。目的说不清楚导致做了这件事也不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目的。而有的事件意义写不出来,这样的事情虽然没在训练营打卡中写出来的,但实际又会去做,按理说,找不到事件的目的和意义就没必要去做此事,果断舍掉去做能达到一定目的、实现一定意义的事件。遇到问题再去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我发现:
1,“写下来”的工具简单,但不容易做,实际是个大坑,爬出坑的秘诀就是多看训练营的文案内容,其中永澄老师的指导思想就是救命的稻草;
2,想法写下来(具体事件、目的、意义、怎样去做)的“白纸黑子”冲击力能帮助自己弄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哪些不要做、哪些可以重点做。我觉得体现了断舍离的思想,从而让自己的注意力、投入点进行聚焦。
7天的打卡训练虽然时限短,但分成阶梯式的前进,累积收获也是不少的,比如:
1,7天训练、思考并写下10件事,其中5件是目的、意义明确且强烈的。比如明确了报名参赛的目的、意义就果断报名了,尽管分解的行动很多--要查询信息、发邮件、准备题目和队名等。
2,推进事项的处理。比如阅读金融信托书,曾因内容枯燥无味 被搁置,但写下来不去做就是让自己脸红的事,没想到通过这种简单工具的冲击力解决了拖延很久的事情。
3,组队学习的群内分享可以看到伙伴是怎样做的、做了哪些事,大家同频率走到一起,多方面都是可以学习和改进的。
但还有需要多次训练来解决的不足点,比如:
1,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思考清楚目的、意义,之前有过花费时间多来思考最后还是模糊提交的情况。但我觉得今后遇到的事情还会很多,通过写来理清楚脑袋里的想法开始会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后续会慢慢改进的。
2,所列事件会有当天完不成的情况,高估自己的能力。当列出目的、意义、分解任务后,实际处理时完不成,在做阅读时,往往是笔记环节完不成;在每天需要列出2~3件事时,分解的行动会特别多,这时候在doit来推进,可完成率也不高。这是个训练的过程,但我觉得可以在周计划时候做思考事件目的、意义的工作,然后分解到每天的计划中,而当天不做具体思考,直接进行组织、处理,暂时想到了这个解决方案。
3,伙伴间交流较少。虽然会去关注其他伙伴提交了什么、是怎样的过程和结果,但很少交流,也没有主动邀请其他伙伴对自己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提出改进的建议。在这个训练营中想到“我一定能”的成就日记,彼此的挖掘可能比自己看得更清楚。
跟着永澄老师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管是在哪方面都要感谢他“授人以渔”,当然也要感谢同行的伙伴们,感恩!永澄老师说要给个活动价格建议,我的想法是98元/期,若每期还是10次训练任务,单次就是9.8元。而在活动开始每人需要交2元的红包奖励基金,在活动后由永澄老师点评、分发奖励。
以上是简单的总结与伙伴分享,下一步会在12月计划的基础上做周计划和日计划,然后再给永澄老师一个反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