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杨士莪:解码“深蓝密码”里的
中国科研精神
在蔚蓝深海之中,每道声波都是自然设下的密码。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穷极一生破译这些"深蓝密码",将深海絮语化作守护祖国的钢铁长城。这位扎根水声科研七十载的"莪草院士",以九十三载赤子丹心书写了"谋海济国"的壮丽史诗,用生命铸就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丰碑。
以“自主创新”为刃,在技术封锁中劈开“从零突破”的新航路。“真正尖端的东西,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1957年留学苏联期间,杨士莪在图书馆废寝忘食手抄四国语言科研文献的场景,成为中国水声人自主创新的永恒注脚。回国后,他力排众议创建全国首个理工结合的水声工程专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培养人才,用十年时间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党员干部当以杨士莪为炬,执"创新之刃"破局突围。既要在自身岗位上发扬“十年磨一剑”的专注力,在难题攻关中“涉险”;也要在基层工作中培养“破局思维”;以数字技术激活乡村产业链条......让每个岗位都成为自主创新的"微型反应堆"。
以“科研报国”为锚,在时代呼唤中锚定“国家需要”的精神坐标。“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从清华物理系到海军教员,从天文测量到水声工程,杨士莪四次转换专业,始终以国家需要为“指南针”。1950年放弃清华学业投身海军建设,1957年临危受命转向水声学,1994年以63岁高龄带队南海科考——在漂着油污的压舱水煮饭、靠打鱼补充给养的35天里,他用行动诠释了“中国的海洋必须由自己丈量”的誓言。这种“莪草扎根”的执着,让中国水声事业从依附国外走向自主勘探。党员干部当以杨士莪为舵,铸"报国之锚"定向领航。把“许党报国”作为最高追求,以国家需要为航标,在乡村振兴的沃土播撒"科技种苗",让智慧农业的根系深扎泥土;在改革深水区勇当"破冰船",以数字治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更需锻造"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胆魄,让个人奋斗的浪花永远奔涌在民族复兴的洪流之中。
以“终身奉献”为灯,在人生长途中照亮“永续奋斗”的传承之路。“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站在讲台上。” 70岁学电脑、80岁学编程、91岁坚持站着授课,杨士莪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姿态,诠释了什么是“终身奉献”。他培养的110余名研究生,成为中国水声界的中流砥柱;荣获“终身奉献海洋”奖章后,他依旧扎根实验室,在学生晕船时用歌声提振士气,在病榻上仍惦记着科研设想。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杨士莪甘做“铺路石”,将自己比作“莪草”,却让水声学科如参天大树茁壮成长。在他的字典里,奉献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辈子的坚守,就像他珍藏的那盏旧台灯,默默照亮数万张图纸,却从不追逐奖杯的光芒。党员干部当以杨士莪为灯,燃"奉献之火"赓续薪传,既要如"劲竹"般在顺境中保持"更进百尺"的清醒,持续精进专业本领;更要似"礁石"般在改革浪潮中锻造"千磨万击"的韧性。当以"人梯精神"托举新生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培育"带不走的工作队",在科研一线搭建"人才金字塔",让奉献之火在代际传递中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