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直陷入自我否定的状态。一个哥哥说我太矫情,而旁人对我又太过于宽容。他说,宽容的背后其实是同情,是强者对于弱者的怜悯,只是你自己的好坏与旁人无关。近一年,一直处于比较游离的状态,不敢太过于反思自己的生活,怕跟想象中差距太大。总活在自己营造的现世安好的乌托邦中,空有一颗圣母心作祟!
年轻时我们很容易经历这样的阶段:对世界主要的感情是“瞧不起”。挑剔、批评,不止对别人,也针对自己。结果活成了一个批评家,因为对事情太过苛求而丧失了真的行动力。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是带着天使光环的,其实很平凡。
姐姐说我的执行力还是蛮强的,想到什么事情就可以去做。我想,面对任何事情,新手的状态是最自由的,没有包袱,只有希望。站在起点,面前有无数条路可走。不妨先放掉人设,真诚面对自己,不要被所谓的个性与风格绑架。 反思的结果是,不急着寻找存在感,先试试把自己当成个“小透明”,它能让我们看见真的、更全面的世界。不会对自己太过苛责,接受自己也没那么完美。
大概,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一个宣言,而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真实过程累积。它不仅指你有足够勇气接纳现在的自己,还得了解内心需要以及不需要什么。
未来怎样,并不由自己完全掌握。但认清生活的吝啬后,依然想努力。与其思考存在感,不如更倾向于直接行动。比起时刻树立自己的“人设”,坦承的人才更接近率性而活。
宇宙那么大,去做最浪的那粒尘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