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是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每过一两年我总要把她的书重看一遍。
不论在小说还是生活中,奥斯汀始终贯彻了一个观点:没有爱情不能结婚。这一观点不断通过小说主人公的言行表达出来,并以作者自己的终身未嫁为注解。然而聪慧明悟如奥斯汀,并未将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地强加笔端。
在《傲慢与偏见》中,夏洛特•卢卡斯对婚姻的选择便是向现实妥协的范例。
夏洛特极其聪明,既理性又富于洞察力。她最好的朋友、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用了大半本书才弄明白的事情,她只一眼就看穿了。虽说有旁观者清的成分,但她对自己的婚姻也是一样的态度,清清楚楚地踩进柯林斯先生这个大坑里,并凭借自己的手段实现了夏洛特式的幸福。
很多人以伊丽莎白的视角为视角,对夏洛特选择柯林斯这个愚蠢滑稽的势利小人非议颇多,我们不妨换到夏洛特的角度来看。
当柯林斯先生的视线还停留在俏丽的伊丽莎白身上时,以夏洛特对于朋友及其家庭的了解,应该完全可以预计到柯林斯求婚失败的结果。她知道,虽然好友弃如敝履,但柯林斯有钱有地位,会是很多小姐们争夺的对象。
此时夏洛特的心里已经有了将柯林斯先生收为夫婿的想法,所以她才在聚会上不时与他交谈,相当于给自己挂个号。
一旦结果明朗,伊丽莎白坚决拒婚,夏洛特便适时出现,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措施。
果然,她的殷勤充分满足了柯林斯受挫的自尊心,并立刻向她求婚,她也不矫情,马上就答应了。
对于她来说,难过的并不是即将与这样一个三观不合的人共度一生,而是伊丽莎白这一关。她深知伊丽莎白是个理想主义者,坚信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因此必将不认同她的选择,这种不认同难以调和,甚至会损害友谊。
事实也是如此,伊丽莎白的反应伤了夏洛特的心。好在她立刻道歉并送上祝福,之后也多次为了夏洛特作出妥协。
结婚后,夏洛特成为一位合格的女主人,将住处打理得舒适宜居,亲人觉得有面子,丈夫也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至于妻子的小手段,譬如故意将起居室安置在不方便的位置,鼓励他打理花园、呆在书房,以尽量减少与他的相处时间等等,以他的智商,根本就发现不了。
她一结婚便向伊丽莎白发出邀请,希望朋友陪伴,也希望她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来认同自己的选择。
敏锐的伊丽莎白当然发现了她对柯林斯先生的小伎俩,但也承认情况比她想的要好。因了夏洛特的努力,这份友谊得以保持。
伊丽莎白对这桩婚姻的反对理由很充分,没有感情、没有尊重,与一个完全配不上自己的俗不可耐的男人结婚,这就是地狱。但奥斯汀通过简的口为夏洛特作了辩护,指出了伊莉莎白的偏激:“你没有充分考虑到处境和性情的差别。你想想柯林斯先生的体面地位和夏洛特的谨慎稳重吧。你要记住,夏洛特家里人口多,就财产而言,这倒是一门挺合适的亲事”。
是的,夏洛特的处境非常尴尬。27岁的老姑娘韶华已逝,她家似乎还遵循着长女不出嫁,小女儿则不能出来社交的规则,几个小妹妹都眼巴巴盼着她赶紧结婚。家里人多负担重,即使不明说,她也知道自己成了累赘,是邻家长舌妇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虽然她有极好的忍耐与心理平衡能力,这样的生活也是痛苦的。
伊丽莎白和简不必放弃理想,因为她们得天独厚,不但美貌聪敏,年龄也不大,总有不少陷入情网的绅士让她们挑选。同时,她们还有父亲的支持。贝内特先生虽然不靠谱,但在女儿的婚姻上却坚持让她们嫁给喜欢的、人品衬得上的对象。而夏洛特长相平凡,没什么嫁妆也没有显赫的身世,所以从未有过任何一名合适的求婚者。她的家人又平庸虚荣,无法给她支持。
我不知道夏洛特是否曾体验过两情相悦的美好,但她肯定是梦想过、期盼过的,可是时光和青春不断流逝,现实向着梦想的反方向急驰而去。
如果在现代,她当然可以选择经济独立,远离三姑六婆,可在那个时代,夏洛特没有这个条件。年龄越大,压力越大,她害怕了。关于爱情的美梦在深思熟虑后被亲手埋葬。
一旦抛开感情因素,她的选择范围就稍微扩大了一点,她只需要找一个阶层相当、有稳定收入的男人就行。
柯林斯先生恰好出现,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他,在生活变得更加难堪之前,把自己嫁了出去。
婚姻生活平静无波,她每日打理着简单的家事,敷衍、附和着柯林斯先生,并向他最崇拜的恩主、专横跋扈的凯瑟琳夫人弯腰曲身表现敬意。丈夫虽令人厌烦,但是他给了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她照顾他,让他幸福。
至少和她曾经的生活和可能陷入的困境相比,她过得好多了,自己当家做主,生活康定,不再是被人指指点点的异类。
至于夏洛特的内心是否有痛苦,我想从她偶尔因丈夫不堪的言论脸红就可知一二。她只是尽量避开矛盾,闭上双眼,麻木自己的灵魂。
可是她的心在朋友面前始终是鲜活、开放的。到最后,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误会冰释,琴瑟合鸣,惹得凯瑟琳夫人雷霆震怒,这时夏洛特的反应展示了她从未在内心真正向这个自大的女人低头,她“偏偏要为这门亲事感到欣喜”,于是带着丈夫跑回娘家避难,同时向好朋友呈上最诚挚的祝福。
我喜欢夏洛特这样的朋友,尽管我同样信奉无爱情不婚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坚强,可以在绝望中始终等待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希望。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选择自己认定的生活,苦乐自当,亦无可厚非。
引文均出自孙致礼先生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