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部神奇的著作,它集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生物、人文、宗教、神话、传说、怪志于一体,不愧为残存于世的中国文化瑰宝,书卷字数不多但内含的信息量巨大,实在是一本可以研究一辈子,又能受用终生的奇书。
今天就由百虫家族的历史学家“司马百虫”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山海经》中记载的“西王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讲《山海经》的“西王母”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认识一下华夏文明中的“王母娘娘”。
说起“王母娘娘”,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能她在《西游记》中的形象,天庭的第一夫人,这位经常在瑶池开Party,呼朋唤友一起摘水果、喝仙酒的顶级神仙,其位高权重的道教圣母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常常都会想,这样的大神人物应该是很早就存在于神话记载之中的吧,然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王母娘娘”并没有多古老。
其实,关于“王母娘娘”的东方女神皇形象,是在中国古代的魏晋时期才真正得以稳定,成为了传世的经典造型,此后的1800多年“王母娘娘”形象都再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一直到了今天,“王母娘娘”还是源于魏晋时期的那个“东方女神皇”。
但是是在魏晋之前,如汉朝时期,“王母娘娘”的称呼还不是主流,那时候“王母娘娘”是被称为“西王母”,于之呼应的对偶神称为“东王公”。“西王母”在东汉时期的壁画中,形象比较抽象,但总的来说还是明确表达了奇异世界中仙家女皇的韵味。
汉朝之前的春秋战国先秦时期,“西王母”的造型具有华夏族大母神的特征,其造型是人面蛇身DNA螺旋体,与华夏祖神伏羲、女娲发生了形象上的融合,而且其地位超越了两位蛇身祖神,成为了仙界的女主宰,伏羲、女娲竟然被定义为分列两旁的侍从!这实力涨的不得不赞一个!
然而比较蹊跷的是,“西王母”这个词,在古本《山海经》的大禹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远远早于先秦时期数千年的时光,在《山海经》之中,“西王母”则被描述为一种人面兽身的魔怪形象,《山海经·海内西经》是这么描绘西王母的:“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按照《山海经》的记载,后世各朝代的文人通过文字脑补其形象之后,却只能画出“豹女”或者“虎女”这样的猫科人兽杂交物种造型,这与前面所说的各时期“西王母”或“王母娘娘”的造型实在是大相径庭,完全不能匹配一致,这到底是为什么?
《山海经》中记载的“西王母”是人兽杂交(猫科)的类型,而华夏族意识中的“西王母”则是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蛇族杂交类型,汉族文明中的“王母娘娘”则是标准的东方仙人。
差异度如此之大!然而在汉朝的时期,修订古本《山海经》的儒生们,似乎找到了将他们混合在一起和稀泥的生硬逻辑,将《山海经》史前“西王母”主宰昆仑山,主宰西方的权利、神格给拿走了,组合安装到华夏的神系之中,成为了后世主导西方的“王母娘娘”,而《山海经》之中,却又保留了魔怪化的写实“西王母”,使两者处于疑云重重的费解之中,这样的解决方案真不怎么样,怎么分析都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这段历史处理的太马虎了,嫁接的也太生硬、太突兀了。
历史的真相,总是有迹可循的,要想正确解读《山海经》中“西王母”的来源,就必须跳出神话传说的幻想意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念来看待“西王母”的形象描述。
由于《山海经》是一部以纪实见闻的方式写作出来的书,那么书中所描述的“西王母”就必然是一种十分接近真实的形象,古本的作者的确见到了“人面兽身”的种族,这种“人面兽身”并不是人兽杂交,正确的解读就是:穿着兽衣,兽皮包裹身体的人族。
而且这个西王母种族与《山海经》作者外型差异非常明显,这一点可以判断西王母族和华夏族区分度很大,是有特色的异族人。
这种兽皮包裹身体的人,在华夏大禹的时代,真的存在吗?
答案是肯定的,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考证,能够对标大禹时代的文明或种族,本虫认为这种兽皮裹身的人最有可能是当时的古印度婆罗门教徒,而且是婆罗门教中的“湿婆教”,所谓“西王母”就只不过是一群虎皮裹身的湿婆教徒,他们共同信仰的主神,就是“湿婆”,英文发音为“shiva”。
要想将《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分析透彻,就不得不提及《山海经》中的华夏神山“昆仑山”。
传说中那座顶上住着神仙的“昆仑山”到底在那? 本虫是不知道的,也不想知道,既然是传说,那就让它存在于传说之中即可。本虫真正关心的只是触发了昆仑山传说的那一点点真实,从各种资料研究综合分析之后,本虫比较认可《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就在现今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喀喇昆仑山脉的北面,是中国的新疆,古代的西域大流沙以西,比较吻合《山海经》的描述,而喀喇昆仑山脉的南面,则是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在争夺的克什米尔高原地区。而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世界第二高山“乔戈里峰”也许就是神话中“昆仑山”的真实背景。
喀喇昆仑山脉的南面,克什米尔高原,现在是属于印巴分治,但是在遥远的古代印度,这里却存在着湿婆教的第一大分支 — 克什米尔教派,这是历史的真实。前面本虫既然分析了“西王母”是湿婆教徒,从历史的角度,也只有湿婆教吻合《山海经》的描述,这群“西王母”族,生活在“昆仑山”中,他们是“昆仑山”的原住民,守护者。
关于印度的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他最基本、最常见的造型就是一身兽皮衣装的猎人形象,这个形象亘古未变,一直延续至今。而且湿婆神是同时具备男女两种具相的,但更多的时候,表现为男性神。
《大荒西经》中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在近代的印度艺术画作以及流行动漫创作中,湿婆大神是男性形象为主流,强大威猛的神,湿婆的兽身人面形象一直传承到现代。
在印度宗教画作中湿婆大神以女性或中性形象出现的也比较多。这个也许就是《山海经》“西王母”的来源,“shiva”使用了“西王”来注音,“西王”又可以表义shiva为西方的主宰这个事实,而“西王母”则说明具有女性特征的种族或母神特性。
本虫猜测,大禹时代记录《山海经》古本的作者途经喀喇昆仑山脉地区时,必然是见到了数量庞大的湿婆教徒盘踞昆仑山脉之中,而那个时期,湿婆大神的形象估计是“兽身女神”时代,所以这个作者,不但写了文字,而且还画了图像,遗憾的是到了汉朝时期的那帮无良儒生们拿到古本的《山海经》时,已经不能完全看懂文字也难以理解图画残卷,所以就脑补意淫了一下,于是乎,人兽杂交的“西王母”就被曲解定义而成了,再往后的2000多年,山海经的图册也遗失了,仅剩下文字,所以《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伟大的湿婆神,也只能被委屈为魔神怪兽了。
湿婆的另外一个造型,就是“蓬发戴胜”的“舞王”造型,伟大的湿婆以女性舞者的形象影响了印度阿三上万年时光,将热舞的基因深深烙印进了阿三们的灵魂深处,所以印度人才那么爱跳舞。
因此,司马百虫觉得把《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定义为印度的“王母娘娘”恐怕更符合实际情况。
湿婆、shiva、西王母是三个同义词,湿婆是《山海经》昆仑山的原始守护神;湿婆教徒或西王母部族,则是昆仑山的原住民。
湿婆是伟大的远古神氏,湿婆宗教信仰并没有进入九州大地,西王母族也没有对华夏族产生明显的影响,华夏一直视其为西域异族,但他的确是上古西方的第一大神,控制着神话时代以及真实地理上的昆仑山一带,这就是《山海经》作者能够传递给我们的真实信息。
《山海经》中以写实方式记载的“西王母”并不是先秦时期中土意识中“西王母”,更不是汉文化中的“王母娘娘”,这一点我们必须搞清楚。
古本《山海经》成书于禹夏之前,因此是使用上古的文字加以记载的,而且它还配备了图册,不但有地图还有各种见闻的画册,整书内容是丰富至极的,然而古本流传到先秦时期已经过去了千年以上的时光,《山海经》已经不完整,虽然先秦时又经过了一些添加和篡改,但是这也还无伤大雅,真正把这一切搞乱的人,就是汉代修订古本《山海经》的那群代沟冗长、一知半解、不懂装懂、没出过远门、没做过实地调研的沙雕儒生们,为了讨好皇帝的恶趣味,硬生生的把一本“上古史记”给改编解读成了“奇闻怪志”,极其突兀的为华夏民族的大母神桥接了一段古印度湿婆大神的光辉历史, 从此上古再无真相只剩传说,山海经历史价值从此大跌,再也无法达到史料的高度,为此,这些拍马屁的大儒们该打!把本虫需要的历史真相还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