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地发现了这个app,整体给人感觉很纯粹,很简单,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发声,说些自己想说的东西,说给想听的人听。这也是我写作的初衷。能接触到的人总被自己的脚步限制住,在有限的社交圈,真的很难找到有许多共同语言的人,人有千百,其思千万,我所求的,很难,也很简单,无非是希望,我所感兴趣的每一件事物,我可以找到那么几个可以一起交流的人,来一场大脑风暴,或者交流探讨;就算是三两人对同一部电影,说着:“好看!特别好看!”那份共鸣,也难能可贵。
申请简书账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久到我记不清。申请之后,没有发文,没有开启通知推送。许多app我下了又删,只是简书这个我几乎从没拜访过的app,我一直留在手机里,一直有打算,空下来了就写。大四转到了美国UCLA就读,这里的大学比中国的高中还忙,已经是第三个quarter了,英语流利了许多,对紧凑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也适应了,简书二字,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活跃。
从小就有写作的梦想,不求功成名就,只求找到乐意阅读我的文章,听我说完然后抒发看法与我交流的人。大一那会儿急急躁躁,慌慌忙忙在写了两三章后便开始在梦溪文学网发表(百度之后这个文学网据说是相对适合新人发展的)。事实也是如此,只要更新了,文章就会出现在首页,所以,我的文章永远有被读者去点击的可能,而不至于输在“新人”二字上。我语文,文笔都平平,阅历唯浅无深,情感生活也简单到枯燥,高中学的理科,大学成了工科,与文学世界,那是渐行渐远。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大学里有意去扩大阅读量。然而文笔并不是多看书来的那么简单。我的第一部小说走了大流路线—言情,那是我能想到,最容易写的,也是大部分网络读者爱看的。结果是,我受到了编辑的多次批评:写出来的东西像高中作文而不是小说。重励志轻言情的风格更适合去小学生杂志上发。还有更多,情节推动、人物出场等我一知半解的东西。我前前后后大面积改动文章四次,申请签约了五次,全都被拒绝,理由统统是:未达到签约要求。看着自己熬夜和牺牲放松时间换来的答复,我挺崩溃的,哭了一场,继续写完的动力,来自留言区几位素不相识却每天给我留言,催促更新的读者—他们满足了我一个很大的愿望:收获几位愿意听我讲的人。他们的肯定,是我永远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的一份喜悦。
写完第一本后,我停笔许久。灵感难有,人也有些许倦怠。时隔不到半年,因机缘巧合在微博认识了一位本科学编剧的姐姐,互加了微信,她教会了我很多,也给了我再一次尝试的动力。这一次,我是在晋江写的。晋江的确是不适合新人发展,只要没有签约,就永无登上首页的可能,让作品被读者发现的可能性小之又小。这一次,为了收获读者,为了容易签约也为了方便自己写下去,我还是选择了言情主题。看过我文的同学都说我文笔老道了很多。四次申请签约,再一次全都被拒之门外,以相同的理由。那时候的我给自己打气,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追我文的那一二位读者,甚至就为了自己练练笔,要成为有始有终的人,我勉强算认真的坚持到了结尾。看着洋洋洒洒几十章,上万字的小说,稍然欣喜的成就感颇为存在。
之后,我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下一部。之所以马不停蹄,因为那时有了灵感,列了大纲,同时也想开了,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我就是做一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求签约,不求有多少读者。为了是纯粹的“喜欢”,我这一次绕开了言情,主题歌特、暗黑,带有魔法和玄幻。的确是这样的主题更适合自己,写到一半灵感枯竭卡壳的情况极少。创作的顺利给了我自不量力的底气,怂恿我又去申请签约。又是昂首期盼地等了一周不到,再迎头接一盆冷水。
之后,因为出国留学的各项琐事,小说被无期限搁浅…
也许我真的不太适合写出受大众喜爱的小说,又或许是晋江不适合我这样需要读者来不断打气自信心不足的作者,总之,我放弃了文学网站,决定在简书开辟一块创作空间。这里相对更轻松,分享也不仅仅限于小说,一章接着一章。
忙碌的学校依旧进行着,不容我沉下心情来一场只有我和文字的无声交流。衣服扔在洗衣房里,想着等着也是等着,于是来简书完成这许久之前就想写下的开篇。至于以后的分享,我会督促自己把这里当作主要平台。也是再监督自己,做事要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