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
拒绝学习的人,是很可悲的。
因为这种人停止了成长,停止了进化。
相信你身边肯定会有这样的人——
面对较难的工作,他们往往选择拖延、逃避。为了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他们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我天生就不是干这个的料」;
为了所谓的稳定,甚至不惜手里本科、硕士的学历,去应聘一个体制内2000元工资的扫大街工作;直到稳定的幻象破灭,最终感叹:「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逃避学习,进而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样的工作内容,他总是加班到最晚。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为了更好的生存,学会了「学习」,进而突破基因的限制,在大脑中进化出几乎独一无二的「前额叶皮层」。
可以不夸张的讲——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建立在前脑额叶之上或者之中。
从这个角度讲,是否善于「学习」,是人类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
既然学习这么重要,那为什么会有人拒绝学习呢?除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对学习有一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心理。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放弃努力的消极行为。
这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绝望和恐惧。
希腊神话有一个西西弗斯的故事:
西西弗斯每天将一块巨石推至山顶,然后巨石滚落山底,他又继续将巨石推至山顶,如此往复……
西西弗斯永远徒劳地对抗着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能够流传至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引发了人类的集体共鸣——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西西弗斯?渺小而不起眼,就算再努力也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正是基于这种绝望与恐惧,我们往往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天赋,而不是努力。当然,这也造成了大多数人拒绝学习、拒绝成长的现状。
二、两种「心智模式」,两种命运
面对这种困境,难道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吗?当然不是。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其著作《终身成长》(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提出——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Mindset),进而改变「习得性无助」的困境。
在此,有必要给「心智模式」这个我们司空见惯的概念,下一个崭新又明确的定义——
心智模式:指我们通过学习行为,获得的知识以及经验的总和,包括由此产生的思考模式。
至于如何改变,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德韦克教授提出的两种心智模式:
1.固定型心智模式(fixed mindset)
2.成长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
其中,相信「固定型心智模式」的人,相信能力和智力都是固定的,至少是有固定上限的;
而相信「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相信能力和智力是靠逐步学习、积累获得的,甚至是没有上限的。
书中,德韦克论证了这两种心智模式与一个人的成绩、艺术才能、体育才能、商业领导才能等能力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这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
因为我们所笃信的心智模式,会从根源上改变我们的践行方式,进而改变我们最终取得的成就。
在能力与智商固定的「固定型心智模式者」的世界里,多数人要承担很大压力,他们不敢遇到挫折。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挫折就意味着失败,而失败就意味着不够聪明,不够有能力,进而导致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感低。
在这种压力下,多数人还会患有「自欺欺人」的病疾,他们最常见的说法是:「我天生就不是干那个的料……」
于是,努力变得跟失败一样,意味着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因为如果足够聪明,根本不需要努力……
这是一个「习得性无助」的负循环,多数人在其中挣扎、逃避,不肯找寻出路。
相反,在成长型心智模式者的世界里,他们笃信智商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习得的。
他们笃信大脑更像肌肉,越使用它,就会越强壮。
而事实也确是如此,经常使用大脑的人,大脑里「前额叶皮层」中的微小连接就会增加,变得更强壮。
在不断的成长中,他们甚至能够突破基因的限制。
有一项研究表明——当人的生活状态发生改变时,基因序列也会发生变化。
研究者引导30位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进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的运动、以及每天一小时的日常压力管理。三个月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患者除了体重减轻、血压降低等明显的身体变化外,他们的500多个基因活性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48个被打开的基因和453个被关闭的基因。
而根据“美国科学院学报”(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发表的研究,这些发生变化的基因活性,具体表现为——疾病预防基因的活性增加,而许多疾病促进基因(包括涉及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基因)关闭。
在这项研究中,这些患者由最初的学习行为,引发后期的行动,最终突破基因的限制。
不仅如此,对于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而言,「学习」是一件欲罢不能的事。因为他们清楚挫折和痛苦是暂时的,只要忍受暂时的痛苦,终将会获得极大的回报和奖赏。
而他们也真的做到了,于是信心和经验不断累积。在持续的成长中,他们会因为「累积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
累积优势:自发的行为在单词活动后也许不会有明显效果,但经过多轮重复和累积很可能导致显著变化。
最终,他们成为了我们口中的「大神」。
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牛人做任何事都能做得很好?
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牛人拥有坚定不移的「成长型心智模式」。
这是一个「指数型增长」的正循环,多数人在其中努力、自律,体会着生命的愉悦。
最终, 好的越好,坏的越坏,逐渐出现两级分化——我们熟悉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出现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仅仅来自于他们从一开始,所笃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
三、逆转命运的「累积优势」
深刻理解「累积优势」,对我们克服习得性无助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下面我展开来说——
先来说一个实际的案例。100多年前,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院子里20%的豆苗,结出了全院80%豌豆。后来他经过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法则(或称二八定律)。
尽管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二八定律。但实际上,该定律对我们的指导意义并不大。真正有价值的,其实是二八定律背后的「累积优势」。
我们可以从帕累托院子里的豆苗开始理解——为什么20%的豆苗,可以结出全院80%的豌豆?
当豆苗从土里钻出来,开始生长的时候,总会有几株豆苗,因为天时地利等因素,长得比其他豆苗高那么0.1cm。可能你会觉得起初的 0.1cm 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这个幸运的豆苗,可能正因为这多出的0.1cm ,从而吸收比其他豆苗更多的阳光,长得更高。进而,这个幸运的豆苗会获得更多的阳光,进一步长得更高……一个正循环。
直到最后,这些又高又壮的豆苗,会吸收掉全院大概80%的养分,最后结出全院80%的豌豆。
也就是说,起初的 0.1cm 的优势,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复利型叠加」——也就是我要说的「累积优势」。
在此,我将「累积优势」的本质,用下述语言描述——
做事情 A,会导致结果 B;而结果 B 又会反过来加强 A,形成一个不断加强的正循环。
如果我们用 P 表示该模型中的初始值,用 i 表示加强程度,用 n 表示循环的次数。最终我们可以将最后的累积结果 S 表示为数学语言——
当然,这也是复利的计算公式。但可惜的是,多数人只会用这个公式在考卷上算出正确答案。少数人则用这个公式,创造奇迹。比如巴菲特——
他为了获得累积优势(复利),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在 HBO 关于巴菲特的记录片《Becoming Warren Buffett》中,巴菲特这样描述自己早年的经历——
我一天投递500份报纸,一份报纸赚一便士,但是为了获得复利,那一便士被换成了其他东西。
而他的个人财富积累曲线,就是复利曲线的最好说明——
可以看出,累积优势最终会通过指数型的回报得以体现。若你想获得累积优势,应该怎么做呢?其实通过上述的数学公式,我们可以明晰的看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只需同时做到两个条件即可——
1.重复次数足够多
2.加强程度尽可能大
于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具备「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往往会在不断的重复,和加强挑战方式的过程中,天然地享受到累积优势的恩惠;而具备「固定型心智模式」的人,则会天然地成为习得性无助的患者。
其实经过简单的思考你就会发现,不仅是院子里的豆苗,或者大多数人熟知的复利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累积优势」的现象,简直比比皆是。
比如你是一个网站的运营者,如果你想运营好这个网站,最好的办法就是双管齐下——
1.不断地完善网站的质量;
2.通过广告等方式实现网站的初步曝光。
进一步,网站质量越高,访问量越大,在 Alexa 中的排名会越高,于是更多人又会进一步访问。当这样的循环次数足够多的时候,你运营的网站就会获得累积优势。
比如你是一个高考考生,如果你想提升高考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
在不断地重复练习中,加强对考点的理解程度。
当你掌握了考点,将考点练习了一遍的时候,你对考点的掌握程度会进一步深入;当你将考点练习了二遍的时候,你会在第一遍练习时,考点掌握的基础上,对考点又进一步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当你不断的重复练习该考点时,你对考点的掌握就会产生积累优势。最终,你获得高考好成绩的概率就会很大。
再比如,发布一个APP,在一次又一次的用户反馈、版本迭代中,最终也会获得「累积优势」,实现用户的爆发式增长。比如微信这种超级 APP,往往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版本迭代」中,不断加强产品的价值,最终获得数以亿计的用户。
我们再从宏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神作《2001太空漫游》中,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交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用的是无声的电影语言——
一个猿人将一块骨头不断重复的打磨,最后它通过这个骨头打败敌人,在欢呼中将这个骨头扔向天空。下一个镜头,就是人类最先进的工具——「宇宙飞船」。
在当时的环境下,猿人为了生存下来,需要借助工具保护自己。其中一些猿人,在生死的考验下,明白工具用的越顺手,杀伤力越大,越容易打败敌人,从而使自己存活。
于是他们便会成百上千次疯狂地打磨一块骨头,或者一块石器。尽管在同伴看来,这不可理喻。但是它们却深知,不断重复打磨一个工具,最终会使得工具更容易使用。而适者生存,它们也会因此获得进化的青睐。
……
由此可见,如果你能运用自己的心智,让自己拥有「成长型心智模式」。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增加「重复次数」和「加强程度」这两个影响「累积优势」的因素。你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天生的失败者。所谓的「习得性无助」,不过是你在面对痛苦时候,自发产生的动物本能。
而当你运用心智,控制这种本能。在面对挑战时,哪怕成功一次。你就会发现,「习得性无助」已对你不会造成困扰。
四、三层大脑
近年来,有一门科学迅猛发展,叫做脑科学。该科学将人类的大脑分为三层——
爬行脑:控制人的原始欲望;
情绪脑:控制人的七情六欲;
理性脑:控制人的理性思维,是人类进化的基石。心智这个概念,往往存在于这层大脑。
由此可以看出,习得性无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恐惧失败,而发生在较低级的「情绪脑」中的自我保护行为。
实际上,要想让这种心理现象不影响我们的成长,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通过「理性脑」,来控制「情绪脑」。
有人可能会说,能不能「克服」这种心理现象,让它永不出现呢?答案是不能。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本能。我们能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心智,通过「理性脑」,来控制它,或者跟它做朋友——「live with it」。
具体怎么控制?
比如你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成长型心智模式」、「累积优势」这两个概念。当你心里那个消极怠慢的念头再一次产生的时候,你就可以很理性地告诉自己:
这件事,我做一遍做不好,那我就努力做两遍,进步一点点;做两遍做不好,那我就努力做三遍,再进步一点点;做三遍做不好,那我就努力做四遍,再进步一点点……做 N 遍做不好,那我就努力做 N+1遍。
重复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奇迹便会显现。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