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动力。
这是周五那天我返回家中时忽然体悟到的。那天,我正在家中读着周濂的《打开,西方哲学史的100堂课》,手机扔在另一个房间,后来读的时间长了,稍作消息,我拿起手机,看有没有错过什么重要消息。我的手机上没有微博和抖音,我连新闻都很少看(那些新闻都没什么营养),手机于我而言可以说基本是个工具,但我还是觉得被它控制了,原因在于,我无法忍受长时间不看手机,这个“长时间”通常最多不过四五个小时,目的就是害怕错过重要信息。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重要信息,果真重要紧急需要立刻让我知道的,一般都会打电话,发在微信上就已经说明没那么迫切了。
除开工作上的和必要的事物,我很少用微信和别人聊天,因为实在没什么好聊的,这并不说明我没有交谈的欲望,恰恰相反,我是个表达欲特别强的人,交谈起来,可以一直说个不停。主要是找不到合适的聊天对象,而且微信上断断续续的对谈,很容易流于琐碎,东扯一句,西拉一句,二来随时随地无缘无故的中断了,有时候一条消息过去,对方可能两三天后才会回你。
读到这里,你肯定说你这不是自我矛盾吗?,一方面你不喜欢用微信聊天。另一方面你却时不时要看下手机,期望着别人给你发消息。是的,正是因为矛盾,所以它才成为我的问题。
我不知道拿起手机那一刻,我在期待什么?
手机里有很多信息,有个群艾特我了,原来是一群朋友在群里心血来潮说去爬武功山,当天去,周日回,群里的讨论很热烈,热情高涨的G已经订好了旅馆,帐篷,大家相约晚上在广州南站,集合一起出发。见我没有回应,已经问了我好多次去不去。相约一起去爬武功山,是我们三年前许下的约定,当时说等大家都有空时,就一起去爬武功山,只需要三天。结果每个周末不是你有事,就是我有事,或者大家都没事,却没了心情,就这样一直说,下一次一定要去。这次气氛似乎有点不同,因为具体的方案和路线都制定出来,大家约在18:10分在广州南站集合,一起坐火车去。颇有点“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味道”。
刚开始兴奋不已,好久没出去逛逛了,我收拾好衣服,关好家里的水电,向公交站走去,走在路上,烈日炎炎,我感到有点疲惫,脑海里就开始冒出各种不去的理由,这样是不是太仓促了,天这么热都晒的不行了,那有力气爬山,这么赶,肯定休息不好,玩也玩的不痛快。公交车来了,我没有上去,看着它远去后,我开始往回走。我在群里说,身体不太舒服,今天不去了,以后有机会再去。朋友们都没说什么。
然后,我回到家中继续读我的书。那次旅行,总共有5个人报名要去,在我说不去之后,另一个人也说不去了,有个人到了火车站,看着人群,准备进站时说不去了,还有个人坐高铁坐了一站,下了车,坐返程车回来了。只有最后一个人坚持去了。
隔天我看到他在群里发的朋友圈,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小团队,跟着人家一起爬,也算认识了些朋友吧,景色并没有图片里宣传的那么美,他凌晨起来等着看日出,从图片里看,也没什么特别。他玩的好像挺开心,但奇怪的是,我心里没有一丝羡慕。
事实上,现在已经很少有能让我羡慕的事情了。年轻的时候,我曾热烈渴望生活,对一切充满憧憬,去远方旅行,谈恋爱,和知己秉烛夜谈,写小说,通宵看电影,朝圣等等,这其中,有些事情经历过就没有多大的魔力了,而有些事情,离自己实在太遥远,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
像周五那天,本来兴致勃勃的冲动,到中途毫无理由的放弃,在我的生活中已经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它们并没有遇到什么不可阻挡的阻力,只是我早已丧失了那份兴致和耐心,去让它们变成可能。
好像回到了19岁那个夏天,那年我复读高考失败,对未来一片迷茫,我不知道出路在那里,只是一个劲不停地问:为什么。没有人给我答案。但那个时候年少无知,容易满足,眼前只有一条路,那就安心地走这一条路吧。而现在,在多多少少有些经历之后,我似乎看清了些东西,也已经有了一定选择的资本(相当少),我的眼前不只有一条路,我似乎拥有很多选择,但是我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我想,我讲了太多的道理,却没有丝毫行动起来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