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5年7月。
历史上,烟台一直是胶东半岛最大的城市,只是到了清末,德国人占青岛,烟台的地位才开始连年下降。与青岛略有些洋化的饮食相比,烟台不仅有优质的海鲜,还能更多地体味到传统饮食。这其中,最具特色的本地食品是烟台焖子。
焖子的原料是番薯粉(地瓜粉)。番薯这种外来食材极易种植,对土地要求很低,然而其纤维量过大,脂肪含量低得令人目瞪口呆。这也是它现在被认为是健康食品的缘由。所谓健康食品,就是吃不饱的东西。数十年前以番薯为主食的贫困地区,人们体型超好。
用番薯提取的番薯粉,更易于消化,作为低质量且无法发酵的淀粉,多用来制备凉粉、粉条之类的中间食材以备二次加工。
焖子是用番薯凉粉做的,它的特别之处有两个:一是煎炒,让我没想到的是,用平底铁锅炒焖子时间真不短,这也是因为薯粉传热缓慢,难以入味,只能小火慢煎。焖子另一个特色是口味,如果炒熟后只是一般的咸香、酱香,也就没什么特色了。焖子最后浇上的是芝麻酱和大蒜汁,以及海边人独有调味品——虾酱,芝麻的香、大蒜的刺激与软糯的薯粉混杂在一起,更有虾酱特殊的腥气,对舌尖和鼻腔的刺激甚是独特。尝一口就知道,这东西别地方真的很难流行。
焖子别处也有。如果你去辽东半岛,甚至天津等地,也能见到焖子。那些地方都声称自己的焖子是独特且原创的。我觉得,焖子从烟台传播出去的可能性更大。
人们都知道清末闯关东,现如今的东北人主要的来源地是河北和山东,大部分河北人从山海关涌入,山东人多是在大连登陆。因此,辽宁北部多为河北人,南部到处都是山东老乡。吉林和黑龙江则是二次移民。比如笔者是辽宁人,父亲一系来自河北,母亲祖籍则是胶州(山东半岛的古称)。
从焖子的分布地也能看出,在大连焖子随处可见,到了沈阳,踪迹就少了许多。
这也是寻觅传统食品的趣味,食物也是基因。
后记:
本系列每一篇都会配一张饮食地图。地图中红色圈圈为本篇食品的拍摄地,蓝色则是之前的。敢于声称“寻味中国”,也是有这个自信。走遍全中国除港澳台所有省市自治区省会以上城市,连吃带玩从一线到八线城市游荡过200+,只要能坚持写下来,这张寻味中国的地图,想必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