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移情的分类,本文继续这部分内容,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下面来详细一一解释。
正向一致性移情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敬仰之情,把咨询师当作偶像。我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但听武志红老师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他去讲课,连续三次,都有同一个男孩给他送花。最后一次讲完坐地铁回家,他也跟着坐上了地铁。热情的问:您品德这么高,这次讲课肯定是不收钱的吧。
本来确实是不收钱的,但他不想男孩这样看他,于是说,钱,非常重要,不给钱,我怎么会过来。我觉得在那一个时间,他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觉察。
我不想他这样看我。男孩可能对他发生了正向一致性移情,是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在他的身上。日常生活中,更常见于恋人之间,尤其是在谈恋爱时。
看到的你是带着光环的,我会把心里所有对于美好的想象,都放在你身上。觉得你是偶像,所以在崩塌和幻灭时,才会感觉到让人崩溃。
就像最近出现的王某人,咨询师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自己是普通人,另一方面是不想让男孩有这种幻灭,于是就直接告诉他真实。
正向互补型移情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依赖,把咨询师当作父母。有这样的情景吗?我在什么地方看过?有,很多地方。
在《扪心问诊》中,保罗给那海军飞行员做咨询时,出现了正相互补性移情。咨询师发现,来访者无意识把他当做自己的父母。
会把自己没有得到的,对父亲的不满,放在咨询师身上。这种侧面说明了一点,是关系质量不错相对牢固,不然也不会发生这种投射,起码是认同了才会投射。
昨天上咨询课,督导讲到了容器概念。允许认同投射、所有的事情在关系中发生,允许一切流动。
我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人把自己想要的,自己身上没有的,属于父母的东西,投射到身边的某个关系质量不错的人身上。
希望他在这段关系里,能给予自己这部分残缺的东西。案例中是一个出现饮食问题的女孩。
咨询开始前,她拿着一袋蛋糕,说准备吃点东西。但开始咨询之后,就把蛋糕拿到一边不吃了。现实中她是一个非常非常瘦的人,出现了一种状态,吃了之后会用力的催吐。
起因是在小时候和爸爸的关系、跟权威的关系出现了点问题。他这个选择切换动作,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咨询师督导分析后,这次咨询让来访者联想到了和小时候吃饭的这个情景,然后于是把 这些投射到咨询师的身上,觉得咨询师是严格苛刻的权威。
觉察,开始探讨这一点,是对治疗非常有帮助的事情。当时的咨询师,好像没有抓住这个点。比起来访者后面的话,第一句话,同样值得关注。
我曾出现过一次,来访者的第一句话,他把那句话重复了两遍,但当时我都没有注意,又没针对他这个情绪作出回应。
我应该回应的,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记得一定要回应,而且是认真的、详细的回应和探讨这件事。
第一句话往往是他独特的感受。从感受这个点切入,展开做认知行为,应该会很有效。希望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觉察。
负向一致性移情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厌恶之情,把咨询师当作仇人。我举两个例子吧,一个是《扪心问诊》中军人飞行员和保罗之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冲突。
我觉得是因为二人都发生了移情,海军飞行员认为,咨询师相当一个苛刻的权威,像对敌人那样对他,提前观察,收集情报,根据这些作出判断。
判断结果是一个不太理想的现实,更准确说是一个残酷的,不堪的,不容易接受的现实。我觉得保罗,也就是咨询师也发生了移情。
从片中可以看出,最近一系列的事情都很不顺利。生活一地鸡毛,但是没什么具体可攻击的对象。
于是当来访者说出这番话时,他一瞬间怒火就被点燃了,被唤起了,唤起了一种可能曾经遇到过糟糕事情的感受。也可能是累积了很长一段时间负面压力,在这一个瞬间发泄了出来。
做出了反击,在意识到时,拳头已经挥了出去。这种瞬间的爆发力,当时真的吓到我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再讲一个自己的案例,昨天去处理一个事情,那个地方总让我想到之前经历过的糟糕的事。我感觉很压抑,但具体没有谁针对我,只事情不顺利,不是我不好。
身处其中,我还是有不受控制的感觉,压抑,让我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有毒的,我是没有办法呼吸的。
等到出来时,我就感觉自己心口累积了一很大的一个痰,想吐又吐不出来,于是一直在咳嗽,此前我一直是个健康宝宝,连续半年都没有感冒了。
我感觉可能是那的空气,氛围压抑,于是我感觉自己是无法呼吸的。当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那就是无法呼吸的,空气是有毒的,就让自己生病了,表示我压力很大,要休息。
我感觉他在向我表达这个。当然以上,都是猜测,需要更多的证据,需要重复实验,才能确定是不是像我想的这样。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推荐心理学爱好者们一部美剧《扪心问诊》,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