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南昌,终于不只是转车,是专程来的,也终于走出了火车站,在有多余时间的时候从灶王爷家门口去绳金塔游了一遭。
从此处是进了绳金塔街,有小吃、饮料、街摊,应了中秋和国庆的喜庆,挂起了红灯笼和国旗,为这条雅致的小街添上了活泼靓丽的红色。听到旁边一个问路的问:“这里就是小吃一条街吗?”,路人回答:“是的。”这让我想起了户部巷。要说小吃一条街这里的小吃并赶不上户部巷的丰富和热闹,但户部巷太挤了,曾经还因为太挤不安全整条街被封过一段时间。吃东西的地方应该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人享受美味,太挤却失了兴致,我总是这样想。这里人并不多,店也不是很多,却真真是个好去处。最喜欢里面一家店广播里的广告词了:“这世间,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我在西江月邂逅另一个自己,你,在哪里?”
来到景区,乍看到绳金塔的全貌,我一开始是拒绝的。高德地图上介绍说绳金塔和滕王阁是最能代表南昌文化的两个地方。但和滕王阁比,绳金塔实在显得太不出名,太其貌不扬了,处在闹市之中,没有灵山与之相称,也没有河流与之相和,显得孤独而寂寞。拾起镜头,拍下绳金塔的全貌,刻意隐去旁边的现代高楼,突然发现绳金塔的美不在雄伟也不在声名,而在于安然耸立天地间的静气。
走进园中,阳光挥洒,清风徐来,时值秋季,伴着淡淡的桂花香,很是怡人。又想起 Qsir 的微博名叫花气袭人知昼暖,我不能解 Qsir 取名之意,却很喜欢这句话。夏天的太阳最热,冬天的太阳暖的明显,能够提醒人们阳光还是温暖的,不是已入严寒的隆冬,也不是炎热的酷暑,而恰在冬去春来退寒还暖之际,夏逝秋至暑退凉微之时。花儿作为季节的信使,享受太阳的福荫,芬芳着提醒人们最平凡朴实的温暖。
来到塔下,流连着些拍照留念、倚栏休憩、闲坐自娱的人们。塔共七层,塔顶有金光,每层飞檐系有风铃,风来即响,取七音之意。
游玩间,见两女相携白发慈母同游,母感时光之叹,女慰之,欲合影却惜无母女三人,求之余,余欣然助之。影毕,母慨然向其女:“吾似汝之初年,塔旧铃销,草深如柱,而今已亭亭华盖,风铃系,金塔现,铃音回而草不覆矣。”
这绳金塔还有许多传说,其中一个版本是金牛根献塔。相传,金牛根老人夜梦一高僧,用禅杖在他家菜地重敲三下,说:“进贤门外,吾佛重地,水火既济,坐镇江城,在此建一塔,便永保平安。”老人立即挖地三尺得铁函一只,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每一剑柄上镂刻着两个字:“驱风”,“镇火”,“降蛟”;金瓶舍利三百个;竹简一块,上面刻着二十个字的偈语:“一塔镇洪州,千年不漂流。金绳勾地脉,万载永无忧。”
那四根金绳在塔基底下伸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勾锁地脉;那三把宝剑高悬在法华殿上;那净重六十两的金瓶和金老头捐的四两黄金一起溶镀在塔顶上;那三百粒珍珠镶嵌在佛台上。因金老头搓绳献金,挖地又挖到金瓶、金绳,所以就命名为“绳金塔”。
与绳金塔相依而建的还有千佛寺,寺院外立有许多佛像,千佛寺的传说与建立我没有去细查,但我猜和金牛根梦到的高僧有关。在下面的画面中有一白衣老人。在南昌你总可以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公园公交上可以看到很多老人,他们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而车上的人也愿意让座给这些不用付钱的乘客,即使有人坐在位置上没注意有老人上车,有些老人就会走到位置边上轻咳两声,有坐的也会立即让座。南昌敬老之风很浓,老人古风也很浓,我一天坐的几趟公交就见到有好几位老人边坐车边看书法古籍。
另外和绳金塔同在一个景区的还有大成殿、隆兴戏台、南昌七门风俗图,还有曲径通幽的回廊以及假山、水池。这里我不想再一一赘述,因为今日和绳金塔的结缘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功德了。
再以我个人的浅见来谈谈绳金塔。从历史文化底蕴来看,滕王阁是南昌的文化名片,历史悠久,有其底蕴也有其张扬。而绳金塔名声在内,她更像南昌人的文化信仰,在早一代还信奉风水或是更老的古代的南昌人看来,绳金塔像一位刚正的父亲坐镇江城,护住南昌的地脉和风水,保世代安宁。尤其是在那个苦难的古老时代里,更寄托了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热切愿景。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历经沧桑的绳金塔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人们生活在了一个脱离苦难的国度,对绳金塔依赖和信仰的情愫也渐渐减弱,继而被人慢慢忽视和遗忘。而作为南昌文化代言人的滕王阁,更具张扬的文化个性,其成名之因也是由于为了歌功颂德而作的《滕王阁序》,所以人们对南昌的印象里只有滕王阁却没有绳金塔。在这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时代里,很多人也只看到了成功的辉煌,却看不到成功背后的辛酸。每一个辉煌的脚步都会留下一个辛酸苦难的脚印。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庆祝每个成功和辉煌之时,也能够纪念一下背后的辛酸和旧时的苦难呢?
2015-09-16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