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到现在为止,要说我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就是短视频与直播的极速发展。我从不怀疑对内容的视频化呈现,是可预见的发展趋势,但我起初的判断,它是要建立在5G等基础设施之上,没曾想到它的发展是如此迅猛,基本可以断定视频时代已经来临。
我发现,在我关注的很多公众号写作者中,去年还在用文字来对短视频平台进行分析解读,而如今不少已经亲自下海,投身到短视频与直播的海洋中,尝试建立新的鱼塘。不过就目前来看,他们还未能像做公众号那般如鱼得水。
最初,我没有在短视频上花费过太多时间,因为我觉得它并不能带给我太多的满足感。某短视频平台我反复卸载安装过许多次,原因就在于我刷过几个短视频之后,到最后我发现我好像什么都没有获得到,再一看时间,一两个小时已经过去,接着我就会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于是怒而卸载。
我本以为制作视频的门槛是很高的,什么剪辑、特效、配音、字幕、拍摄,应该是很复杂的一套操作,但是我发现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制作一个短视频作品的门槛应该不算太大,因为很多的平台配套设施已经很完备了,应该是很容易上手的。
我始终很难想明白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在上面,吸引他们的到底是什么?看搞笑段子,我觉得还没脱口秀有意思;看励志演讲,还不如去听听老罗语录;看漂亮姑娘,看多了都长一个样子;看创意视频,太少了点……
后来我大概想明白一些,可能是我们的性子变得更着急了些,我们越来越追求当下的满足感,来得越快越好,哪怕是满足感过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或许我们从来便是如此。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饿了随时就可以通过采摘、捕猎的方式来填充肚子,但进入农业社会之后,要经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一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有粮可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这一过程是如何转变的我还没弄清楚,只是我感觉我们正在回归最原始的本性。
说到短视频与直播,就不得不说文字,在此之前,我们的休闲与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都是靠文字来实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就是,前几年做自媒体的人,谈论的都是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等文字平台,而现在如果没有入驻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等视频平台,可能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做自媒体的。
我自己也确实深有体会,阅读是一件十分费脑且时间成本很高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比如说我最近在啃的一本书——《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纵使我对历史还有点儿兴趣,可我对相关的历史背景还不够了解,读得很吃力,半个多月过去,也没看到十分之一。
就算我现在想要放弃,我也会觉得很可惜,因为我在上面已经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但却还没弄明白这本书讲得主要内容,我觉得有些划不来,所以还得耐着性子读下去,或许翻到最后一写,看完最后一个字,我的收获也很少,但那份愉悦感一定会很强烈。
人脑不喜欢抽象性,而更偏爱具象化,这也就为什么没多少人喜欢高数,但喜欢电影的人就多了去了;不是人人都懂代码,但通过代码呈现的可视化的电脑与手机界面很多人都看得懂,未来一定是具象化的世界。
那么文字是否会被时代抛弃呢?我觉的不可能,文字是承载信息与文化的基本载体。在单位时间内它的信息密度可能不如视频,但有效信息密度应该是大于视频的,而且我认为存留时间越长的事物,其生命力就越顽强。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想巫术、风水这些东西,可能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可到现在依旧有市场。
总归还是会有喜欢文字、喜欢阅读的人留下的,哪怕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也是有极高存在价值的,而正是因为有这些高质量的读者所在,也会将那些高质量的写作者筛选出来,文字的价值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
真的,我不觉得短视频和直播有什么不好,因为时代的发展趋势就是这样,娱乐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短视频与直播正好符合人们当下的这种需求,至于未来它们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我很乐意看到有更多的人进行更多的尝试。
也支持那些坚守在文字领域的阅读者和创作者,因为没有什么比自己喜欢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