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专栏6-2《问自己这三个问题,通过“梦想”可行性检验》读后反思
一、笔记
(一)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提出一个想法,既然积极幻想的麻烦是不行动和不考虑障碍,那么直接在梦想以后增加一个对于障碍的评估,会不会增加行动和成功的概率?也就是说,你在大脑VR看完最好的剧情时,马上开启第二个频道——把现实中最大的障碍放到面前。
她把这个心理技巧叫做“心理比对”,在她的著作《WOOP思维心理学》中详细论述了这个技巧。
(二)厄廷根的实验
她找到德国柏林2所大学的168名女大学生。首先让她们幻想一下自己最大的个人愿望或者最关心的个人问题,然后让她们按照从0-100的排序评估她们实现愿望的可能性大小。每个人都需要写出4个有关实现愿望的积极乐观的词语(比如感到被需要、陪伴彼此的时间更多、感到有人爱着我等等),和4个负面消极的障碍词语(比如害羞、太情绪化、学业繁忙等等)。
然后分为4组:
“心理比对”组:先幻想2个乐观未来的词汇,然后让思绪转化到2个消极现实的词汇;
“乐观幻想”组:只幻想4个乐观未来的词汇;
“消极现实”组:只幻想4个消极现实的词汇;
“逆序比对”组:先幻想2个现实消极的词汇,然后是2个乐观未来的词汇。
仅仅是思考的词汇和顺序不同,结果让人惊讶:
先来看看另外3组,这3组的表现类似——不管预期值高低,她们都行动力不佳,平均在9天以后才开始采取行动。其中“乐观幻想”组的人特有趣——预期值越高的人,反而行动起来越慢,她们也是遇到现实死得最快的一组。
让人惊讶的是“心理比对”组。本来以为这个组所有人都会有很高的成功率和行动速度。事实上这个组中间只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有干劲,并且立即开始了行动,而且行动持续时间长,成功率也高——其他人并没有这么做。原因是她们做完心理比对以后,对于这件事本身的评估——本来就觉得不靠谱,于是就不干了。
心理比对之所以起作用,因为通过预演未来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个事情我有机会成功吗?如果答案是“是”,这群人投入的时间和行动力比所有组都高。如果不是,这群人投入的干劲则会比一般人还要低。
(三)厄廷根说:“人在追求梦想的时候,力量是最大的。但并不是随便的一种,而是过去经历评估过自己行得通的一种。”
(四)理解了心理比对,我们回头看看成功学就会有深刻理解——为什么成功学不靠谱。成功学故事几乎是一个反心理比对:
放大了乐观、预期和梦想,短期减压,长期降低了行动力;
为了突出大师的厉害,放大了个体可能性,弱化消极现实(恰恰是幻想最大的副作用);
鼓励人们不顾一切追寻自己的梦想(乐观幻想派死得最快)。
(五)下次遇到定计划、思考梦想的时候,按照顺序思考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写下来——依次回答下面的问题:
你的期待是什么?
在当前的情况下,这个期待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在当前的情况下,最大的现实障碍可能是什么?
二、精进
(一)觉察下你自己的心智模式——你通常属于“消极现实”、“乐观幻想”、“逆序比对”还是“心理比对”组?
我得承认,我是消极现实组,还没有做,就已经被自己吓死。
(二)列出3个你最期待发生的目标(乐观幻想),列出3个最大的现实障碍(消极现实),用10分钟完成心理比对,然后给这三个目标排序——哪一个是你更加有干劲的梦想?请注意是列出,想的不算。
我最期待发生的目标是:
3、成为作家。自己有价值,生命有意义,对社会有贡献。异想天开,积累不够,不能糊口。
2、成为生活家。感觉自己能创造,活得有热情,能发现美好。工作占用大部分精力,太物质,无用。
1、小家团聚。感觉到爱,感觉幸福,感觉快乐。经济所迫,能力所限,对未来担忧。
三、联想
今天听音频的时候想明白一件事情,这些天上课没有找到感觉,觉得自己停留在一个低水平,刚好继续教育学习听了一个清华老师的讲课,特别的生动,对比出自己课堂的弊端,我就在想,如果一个人把当老师当做自己的梦想,以为成为老师之后就happy ending了,那就太异想天开了,这恰恰只是一个开端,前面的教师证、普通话都只是敲门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的落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吊诡的是,如果能关注这些方面,即使不是教师,也会因为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而有可能获得任教的机会。就像我想的作家,觉得要成为作家之后才能去好好写东西其实是错的,正相反,只有把自己带入作家的角色,多输入多输出,才会有成为真正作家的可能。
四、行动
1、给梦想优先权,排时间的时候先给梦想一点时间。
2、不要等着万事俱备再去做,而要让自己成为梦想,然后活出梦想。
3、思维导图一下自己能做到的部分。
4、剔除挡箭牌之后想想,如果没有这个因素,我就能做好吗,不是的话,要怎么做。
五、动脑
1、为什么逆序比对组也不起作用呢?
2、消极现实是不是归因多为性格、环境等不易改变的因素呢?那如何才能克服障碍呢?